1、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1894,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年代
| 商办
| 外国人办
|
?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资本所占比重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资本所占比重
|
1872—1894
| 53
| 4687
| 9.6%
| 103
| 28000
| 57.3%
|
1895—1913
| 463
| 90801
| 41%
| 136
| 103153
| 46%
|
?
材料二?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刊物
创办时间
| 创办人
| 刊物名称
|
1898
| 梁启超
| 《时务报》
|
1898
| 严复
| 《国闻报》
|
1903
| 章炳麟
| 《苏报》
|
1905
| 孙中山
| 《民报》
|
?
材料三?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 发起人
|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 政治派别
|
国民党
| 宋教仁
| 392
| 革命派
|
共和党
| 黎元洪
| 176
| 旧官僚
|
统一党
| 程德全
| 24
| 旧官僚
|
民主党
| 汤化龙
| 24
| 立宪派
|
?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表反映的两种企业在两个时段的发展趋势如何。(4分)简析1872——1894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和1895——1913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2分)这种政治局面说明社会发展的主要状况是什么?(4分)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发展方向,(4分)并分析其没有变成现实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①a19世纪70—90年代,民族工业数量少、资本少,发展缓慢;进入20世纪初,发展迅速,数量和资本都有较大幅度的攀升。b同期外商企业设厂多、资金雄厚,发展迅速;20世纪初发展趋缓,资本比得有所下降。(4)
②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促进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客观上为民族工业发展准备了条件;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6)
(2)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深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实业救国;另一方面,他们创办报刊,宣传西方民主思想,要求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4)
(3)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都在标榜共和,组建很多政党,出现政党政治活跃的局面。(2)
说明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也说明旧官僚投机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力控制政局。(4)
(4)趋势: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4)
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6)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通过表格的数据变化进行对比,首先以时间轴进行比较,也就是以1872——1894,1895——1913两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其次,商办和外国商办同期进行 比较。从国内外因素入手考虑原因。第(2)题注意思想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是相互促进的。第(3)题观察图表,从“党名”和“政治派别”入手,并思考政党林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4)题从企业、思想刊物、政党等方面分析经济、政治的发展。从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及资产阶级本身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清初著名使人陈先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题诗一手,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亮呀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
B.地址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中?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英《天津条约》的签署是在1858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列强分区占领北京。因此②④正确,故选C。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是《南京条约》;甲午战争后签订的是《马关条约》,这两场战争均未攻入北京。因此①③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39年春,一曲创作于重庆的《嘉陵江上》唱响大江南北,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投身到了抗日战场。在枣宜会战中牺牲的国民党将领是(? )
A.张自忠
B.叶挺
C.谢晋元
D.池峰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枣宜会战中牺牲的国民党将领是张自忠,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如何评价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是抗日的主力,国民党作战是比较积极的,在抗战中起了很大作用:①它粉碎了日本妄图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②鼓舞了民心士气,特别是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御敌;③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争取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但是由于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在正面战场上也出现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的严重局面。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凤凰网“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问卷调查统计

材料二 众所周知,1900年至1911年期间,上海连续演绎了许多有声有色的政治剧,比如爱国学社、张园国会、苏报案、民立报,还有同盟会中部总会等等,这些剧目均具有全国影响和重大意义。
——廖大伟《辛亥革命与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
材料三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他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l)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广州和武汉得票遥遥领先?如果请你增添两个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两个城市?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为什么会有人选择上海代表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早期传播地区。武汉: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所在地。檀香山:兴中会的创立。东京:中国同盟会创立。
(2)上海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地域发展严重不平衡。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思想;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其城市革命方式的失败,引发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