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雅典对人类政治文明史最主要的贡献是
A.君主制
B.民主制
C.寡头制
D.僭主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316页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同的参议院。……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互相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 《美国的历程》
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信息。(2分)
(2)根据材料二,填写元朝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简表。(4分)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2分)
中央机构
| 地方机构
| 主要职能
|
中书省
| ①
| ④
|
枢密院
| ②
| 主管军事
|
御史台
| ③
| 主管监察
|
(3)材料三中“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指当时美国的什么制度?存在着什么弊端?后来1787年宪法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4分)
参考答案:(1)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县、郡等新的地方行政建制设立;早期的县高于郡;郡县长官由君主直接任免,职业官僚取代世袭领主,中央集权制度萌芽并逐步成型。(答出其中2点即可,2分)
(2)(填出其中一格1分,4分)
①行中书省
④主管政务
②行枢密院
③行御史台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 梭伦规定,国家的官职应先由各部落分别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就从这些候选人中抽签选举。……梭伦又创立了一个四百人议会。每部落一百人,但他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贵族议会)。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三 某国宪法的若干条文: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1)据材料一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
(2)据材料二,指出梭伦调整政治机构方面的措施,从材料可以看出梭伦试图在改革中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该国的政体及其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
参考答案:(1)观点: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1分)
依据:以农耕经济为主;中国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3分)
(2)措施:从公民中抽签产生国家公职人员;设立四百人会议。(2分)
原则:公正、公平(或答中庸)。(1分)
(3)政体: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1分)
特点: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或答君主是实,立宪为虚)。(2分)
(4)认识:政治文明(或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或多元化);政治制度必须适应本国国情。(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概念能力。从材料“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中归纳材料的中心论点;根据所学知识,一种政治制度的形成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可以从经济、地理、民族关系等多角度作答观点的依据。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概念能力。“措施”据材料二概括即可;据“创立了一个四百人会议”“每部落一百人”“把保卫法律的职责……(贵族议会)”等信息可知,梭伦试图在改革中遵循平等、公正的中庸原则。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既提及了议会,又提及了皇帝,而且皇帝的权力较大,故可判断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据材料“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中对皇帝、议会权力的规定可知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到近代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等不同的政体反映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这是由于各国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造成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图是2011年热播的电视剧《步步惊心》的宣传海报。剧中女主人公张晓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有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①军机大臣跪见皇上
②孔庙中悬挂着皇帝亲书的“万世师表”
③皇上在木兰围场围猎
④各国商船频繁出现于沿海各港口?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①发生在雍正皇帝之后,④不符合清代史实,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并不活跃,②③ 两项符合康熙皇帝时期的社会实际,故答案选D项。
点评:准确的识记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或王朝的社会特征是掌握中国历史的必备要素。在精确记忆每一个时代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知识点的纵向梳理和总结是深入理解和把握专题史知识的关键,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的综合便能形成对中国通史的整体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C.通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D不符合史实,参知政事是宋朝的中央官职,相当于副宰相,实际上分化宰相的行政权,行使地方监察权的是通判。ABC都符合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
考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点评: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军、政、财三权收归中央
(1)原因:唐后期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2)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3)影响: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了“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