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影响最大的两个政党,理应再度携手,团结一切有志于国家统一的党派、团体和仁人志士,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
——人民日报社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1981年10月9日
材料三 辛亥双十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记忆与资产。………两岸和平是台湾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过去三年多,“政府”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以“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为基础,推动两岸关系,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现状,并得以大幅度降低台海紧张,赢得国际社会的肯定与支持。三年多来,我们与大陆签署15项协议,每一项协议都做到了“对等、尊严、互惠”、“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 。两岸人民同属于中华民族,希望双方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互助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和平关系。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中华民国中枢暨各界庆祝100年国庆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其失败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十世纪上半期,国共两党为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共同进行了哪些努力?(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在纪念辛亥革命的角度上有何不同?你认为海峡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的原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影响:开创了近代民族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2分)
失败原因: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限制(2分)。
(2)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发动国民大革命;(2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分)(若只答实现两次国共合作可得2分)
(3)角度:材料二从祖国统一的角度,材料三从两岸和平的角度。(2分)
原因: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或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共同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统一)。(答出一点即可,2分)
本题解析:(1)问关键信息是:“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2)问主要历史功绩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内战(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内战(1946—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3)问角度不同,大陆是从统一大业,台湾是从两岸和平。共同纪念的原因可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辛亥革命和两岸关系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37年4月清明节国共两党派代表同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林伯渠代表中国共产党宣读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祭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胃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日军已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C、中国共产党已开辟敌后战场
D、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中国革命的圣地与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②—--中共找到了革命的新路:工农武装割据
C.③—--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地解决了党内问题
D.④—--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方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井冈山时期中共找到革命的新道路,故①错误;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地解决了党内问题,故②错误;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③错误;西柏坡时期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方针,故④正确。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要特别注意共产党的政策及这些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八年抗战(1937~1945)相关的是
A.内惩国贼 外争国权
B.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C.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D.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联系史实进行分析可知,A. 内惩国贼 外争国权,这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B.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的口号;C.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这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口号;D.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这是要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共同进行抗日。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国共两党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后期的政局学习中注意中共对国民党政策的调整。?
?国民大革命时期
(l)政策: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依据:帝国主义“以华治华”,支持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一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土地革
命时期
(1)政策:由武装反蒋到逼蒋抗日。
(2)依据: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l931年随着日本大举侵华,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向民族矛盾
抗日战
争时期
(1)政策:联蒋抗日
(2)依据:法西斯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解放战
争时期
(1)政策:自卫反蒋。
(2)依据: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共领导的广大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洪秀全定都南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由此可见他( )
A.彻底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
B.赞赏西方的宗教和政治制度
C.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
D.在全中国范围内推行愚民政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从“旨准颁行”“诏书”等信息可知,洪秀全不仅不排斥中国封建文化,而且还深受皇权思想的影响,A错误,C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未体现,也不符合史实;D错在“全中国范围”,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