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吴佩孚曾于民国13年11月写信给冯玉祥道:“与足下袍泽数年,以心相印,今被暗算夫复何言!”此处吴提到的被冯“暗算”是指
A.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反戈攻打吴佩孚
B.在北伐战争中进攻河南
C.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
D.联合国民革命军夹击吴佩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民国13年是1924年,相关的事件是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政权。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反割台斗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19年,《每周评论》指出:“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直接解决”的主要表现是
[? ]
A.新文化运动
B.实业救国运动
C.国民大革命
D.护国运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13年是辛亥革命102周年,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回首百年前那激动人心的历史大变局,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感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在1910到1911年,他们(注:指各省立宪党人,主张清政府立即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坚持新的要求,当不能得到满足时,这些要求就引起了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合。?——(美)费正清《剑桥晚清史》
其(各省立宪党人)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辞则甚激昂……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秘议“……吾辈公决密谋革命……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云云。
——徐佛苏在《梁任公先生逸事》
材料三?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举事后,湖北必调兵往援。计划以往援之师前途倒戈,内外夹击,到武汉长岳立时即可光复。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
——《辛亥革命资料汇集》(2)《糯公随笔》
材料四?“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注:驻武昌新军第八镇统制)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孙中山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运动之果。”(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革命斗争有哪些客观有利条件?(6分)
(3)概括材料三、四观点的共同之处,指出其分析对象的角度有何不同?(8分)
(4)恩格斯曾说过: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4分)
参考答案:
(1)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2分)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三民主义的指导;(2分)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2分)
(2)清政府的政策引起普遍的不满和更为广泛的反清大联合。(3分)和平请愿的失败逼迫立宪党人转而决心配合革命。(3分)
(3)都认为武昌起义出于意外(或偶然性)。(4分)材料费三从革命常人身安全、自由角度分析,材料四从清政府官员的不作为分析。(4分)
(4)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看似偶然,实则是清末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阶级矛盾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4分)
本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武昌起义的历史条件问题,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必然是其各种社会汇聚而促使其发生的。武昌起义的主观条件是武昌地处长江流域,是辛亥革命影响深刻的地区,所以资产阶级力量强大,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广泛并且被很多人接受,革命的群众基础较好。武昌起义时,虽然孙中山等主要领导人不在湖北,但湖北新军的某些将领革命的自觉性高。
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是腐朽透顶,是列强在人、华利益的代言人,遭到多数的攻击与不满,尤其是其为了消弥革命而进行的“新政”与“预备立宪”更是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所以清政府也失去了列强的支持。
共同之处的结论可通过通观整个材料三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武昌起义是在革命常人制造炸弹时发生意外爆炸事件后而仓促发生的,所以认为是意外是正常的。材料四认为武昌之所以发生革命事件是因当时的总督瑞澂逃跑而发生的,所以也是个偶然的事件。但这二者的着眼点是不同的,这个结论很容易从材料中得出。
分析并回答此问必需得先理解恩格斯文章的真实含义。起义发生的过程可能是短暂的一天或几天,但革命起义的酝酿却是长期的,所以恩格斯有此语。这些“酝酿”的原材料就是革命爆发前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矛盾等问题的发展状况。武昌起义看似偶然,实则包含着很重要的必然性,并且这些“必然性”必需经过长期的“酝酿”与“发酵”才会有新的“产品”诞生。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继“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之后,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目标,并且首度把中部范围划分为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和江西六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注:“苏湖”是指苏州和湖州;“湖广”是指湖南、湖北等地。)
———摘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材料二:中部地区在民主革命中曾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下列三图为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材料三: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制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 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国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民谚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三幅图分别是指什么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部地区的这三件大事在民主革命中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3)材料三表明,中部曾走在改革的前列。当时,中国农村实行了什么重大改革措施?这一改革措施使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正在成为中国第四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请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从经济角度说明这一经济增长极的主要优势。
参考答案:(1)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并推广;明清政府鼓励垦荒,长江中游得到开发;湖广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增长快。
(2)图一:武昌起义。攻克武昌,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图二:北伐战争。攻克武汉,从珠江流域推向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图三: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攻克大别山,威胁南京和武汉,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3)包产到户。变化:废除旧体制,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4)优势:①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②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尤其是武汉;③是新中国重要的钢铁制造工业基地,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影响较大。
本题解析:内容说明: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上下两册的部分内容。从古代史到现代史,跨度大、综合性强,符合高考命题趋势。思路点击:第1问要注意材料与课本相联系。第2 问要注意提取图中信息。第3 问是基本知识。第4 问注意把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综合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