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一个地名命名或其变更并非单纯来自偶然或者不自觉的语言因素,更多的是历史的折射与反应。
材料一?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发现了一组文字材料:“……两县共辖109坊,一为永乐、曲池、敦化、安仁等54坊,一为善和、通化、怀远、醴泉等55坊。”
(1)材料所涉及的朝代最晚可能是?说明理由(4分)。
材料二?中国城市众多,但是城市的路名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胜利路,解放路,红旗路,三民路,中山路等。
(2)材料二中的路名,你认为哪两个被当今中国大陆与台湾共同使用的频率会最高(2分)?分别说出大陆与台湾使用这两个路名的理由(4分)。结合史实说明大陆哪座城市最适合使用这些路名(3分)?
材料三?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路易十五广场”,1789年被改名为“自由广场”。1795年易其名为“协和广场”。1814年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广场”。1830年路易·菲利普时代它又重新恢复为现在的名字:协和广场。
(3)导致该广场改名为“自由广场”的因素有哪些?广场名称的几经反复说明了什么实质性问题?(4分)。
(4)你从以上材料中得出什么认识(3分)?
2、判断题 “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笙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时张籍的这首诗反映了
A.唐朝长安城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B.唐朝安西地区丝织业高度发达
C.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繁荣景象
D.白银成为唐朝普遍流通的货币
3、判断题 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 )
A.取代陆路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唯一的对外商路
B.是通向日本、朝鲜的主要商路
C.最远可抵达非洲东海岸
D.可到达波斯湾
4、判断题 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世舶使”“十三行”等词语。此小论文研究的对象应该是( ?)
A.古代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都市
C.自古繁荣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5、判断题 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