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四)
2017-11-10 14:59:1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提出“政在得民”、“民贵君轻”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商鞅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内容。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下列言论中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启迪作用的是 ①“政在得民”? ②“民贵君轻”? ③“存百姓” 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①②③都体现了民本思想,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关注民生,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体现了古人的人才观、用人观,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民本思想。 点评: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我们今天提倡的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材料五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 请回答: (1)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的不同点。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阳明认为应怎样加强道德修养?(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4分) (4)据材料五分析,汉密尔顿主张对政府进行“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的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与其他思想家相比,汉密尔顿主张如何对人性进行规范引导?(4分)
参考答案:(1)异:孟子,人性善;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人性恶;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2+2+2分) (2)致良知和知行合一。(2分) (3)美德即知识;美德由教育而来。(4分) (4)人性恶(人性自私);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规范和引导。(2分)
本题解析:(1)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人 之性恶”,二者人性论表面相反,其实都是体现儒家主张教化的主张,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2)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在心中,“不假外求”,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3)概括材料信息即可,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4)汉密尔顿认为人性本恶,应该用法制进行遏制。 考点:中外对人性的认识 点评:中国古代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都是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一致的思想,主张教化的作用,认为通过教化,可以改变人性,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古代的苏格拉底也强调善,但是认为通过知识即可获得善;近代西方的学者则是更多的体现的是法治的理念。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间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表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眨议,……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二 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大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学校”从未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学校”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英国议会自14世纪以来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