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科教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A.“双百”方针、恢复高考、“三个面向”、五年计划
B.“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C.上山下乡、籼型杂交水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两弹一星”、“科教兴国”、“双百”方针、载人航天工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回答此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科教文”。A选项中的五年计划是经济方面的词语;B选项中的三个世界是政治方面的词语;C选项中的和平共处属于外交领域。因此答案为D。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2、3、5、6处填写的文字说明,正确的一组是
?
A.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
B.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曲折发展、萎缩
C.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再创辉煌、下滑
D.艰难起步、进一步发展、萎缩、陷入绝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是图片材料型选择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处是民族工业艰难起步,2处是初步发展,3处是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阶段(黄金时期),4处是形势逆转,5处是曲折发展(迅猛发展),6处是萎缩阶段(陷入绝境),7处是改造时期,所以对应2、3、5、6阶段的是B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著名史学家张传玺说,“没有任何一个史学家,没有任何一本历史书没有理论、思想,其中包括那些倡导‘学术自由’的人。”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
A.历史研究应该有充足的实证材料
B.历史研究离不开一定理论的指导
C.强调理论轻视史料
D.理论建构无益于历史研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没有任何一个史学家,没有任何一本历史书没有理论、思想”,说明史学研究需要一定的史学理论作为指导,故选B。
点评:“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对学生学科能力提出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高考考试说明将要求进一步细化:“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高考中频繁出现考查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513年,晋国铸造铁鼎,并在鼎上铸上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公之于众,这件事引起了孔子的责难。孔子说:“晋国将因为这次铸刑鼎而灭亡了。原因是铸造刑鼎,让老百姓从鼎上就能看到法律条文了,他们还能再尊敬那些贵人?贵贱等级没有了,还怎么治理国家呢?”
公元前452-前450年,罗马陆续编订了十二个法表,镌刻在十二块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史学家认为“这是平民的胜利”。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孔子对晋国“铸刑鼎”持何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7分)
(2)“晋铸刑鼎”与罗马镌刻“十二铜表法”意义的共同点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史学大师陈寅恪说过,“研究历史要如同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和雕刻一样,去理解对象。其次,要和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去神游冥想,以期达到真了解。”下列对这位大师的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研究历史要具备美术家的功底,懂得欣赏研究对象
B.研究历史要具备艺术家的功底,以便深入细腻了解研究对象
C.把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D.个人品质在社会变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