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10 15:21: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鳃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是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才是造成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思想文化专制等因素造成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宗祠出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 A、农耕经济 B、分封制 C、尊亲观念 D、宗法观念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人类文明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政治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近来京城内外风俗尚侈,不拘贵贱,概用织金宝石服饰…上下仿效,可以成风。 ----《明宪宗实录》 材料三?材料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据(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 (2)据材料二,归纳明朝奢侈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奢侈之风盛行的原因。(8分)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规定有怎样的变化?(4分)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1)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3分) (2)现象:不分贵贱,追求高消费。(2分)原因:手工业、商业繁荣;市民阶层扩大;理学思想受到冲击,人们追求物质享受。(6分) (3)变化:英国不断降低财产要求,成年男子最终获得选举权。美国黑人从没有选举权到拥有选举权。英美两国妇女从没有选举权到拥有选举权。(4分) 原因:①政治方面:没有选举资格的人不断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如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新兴资产阶级争取选举权;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黑人和妇女争取选举权等。②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方面:启蒙运动和马列克思主义的影响。(9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枢权力机构的变迁。根据材料“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开东阁,廷贤人与谋议……与大臣辩论”等信息归纳措施。 (2)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概括提炼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中 “不拘贵贱,上下仿效,习以成风”和材料二中 “率多侈靡, 揭(借)债不辞”信息概括归纳明朝奢侈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从明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奢侈之风盛行的原因。 (3)第一问,回忆所学,可以从财产资格、性别资格、种族资格三个方面归纳。第二问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题目要求指向明确。关键是要注意结合史实,避免空发议论,违背了论从史出的史学要求。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明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明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明朝内阁名存实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材料中“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说明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所以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当然内阁阁臣也只是顾问不是宰相,所以A B 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材料含义但与题意要求不符,应该直接排除,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冬至、小寒、大寒”等名称。 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 B.反映四季变化与中国传统农业密切相关 C.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 D.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项中的“重农抑商”政策由战国时期的商鞅首倡,晚于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时间(春秋时期),故本题应选A项;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规则制定的指导农事的历法,它正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故B、C、D三项的表述与其相符。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二十四节气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