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对“苏联制度”的评价
A.强调了工业化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影响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D.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该学者一方面看到了斯大林体制设立的目的是尽快的实现工业化,另一个方面也认识到斯大林体制虽然有很大的弊端,但是最终却实现了工业化,从两个方面看问题,较客观的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故选D。A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B项说的是列宁时期的政策;C项是斯大林之后的改革。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的是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于斯大林体制,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作用,能够避免单纯的市场手段的弊端,这为资本主义国家所吸收借鉴;另一个方面这种体制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也造成了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以下为国际工人运动整体发展的示意图,数字处填入内容对应的分别是

1848年? 1917年
A.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
B.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
C.理论到实践、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
D.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理论到实践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为排序型试题,采用排除法。解答本题须知时间轴上的两个主要事实,即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以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B项正确,ACD项错误。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A.广东、福建
B.安徽、四川
C.四川、浙江
D.安徽、江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其答案在教材中表述明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21年起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1978年起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二者的共同点是()
A.遵循经济规律以改善人民生活和发展生产力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变公有制为主的经济体制为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
D.实现旧经济制度向新经济制度转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题。新经济政策的目标不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而B项不正确;也没有改变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体制,因而C项不正确;两者都没有实现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D项也不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