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面是苏联l961--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表。
1961—1965年
| 1966一l970年
| 1971—1975年
| 1976—1980年
| 1981—1985年
|
? 6,5%
| ? 7.8%
| ? 5.7%
| 4.3%
| ? 3.6%
|
造成苏联25年间出现这种经济变化趋势的原因不包括
A.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效不大
C.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D.冷战扩军备战的影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戈尔巴乔夫上台是在1985年,而此表的时间限制是1961—1985年,因此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把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
B.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
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
D.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打退资产阶级和沙皇复辟势力以及国外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叛乱和军事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D项符合题意和史实,A B C三项都是措施而非目的。
点评: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一点在教材中有明确说明,须要补充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除了有直接应对战争需要的被迫性之外,还有苏俄领导人想将俄国由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主观设想。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
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
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
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引起了群众的不满,故本 题选择D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表是某国20世纪前半叶的工业产值数据。该国家最有可能是
年份
| 总计%
| 分类
|
生产资料生产
| 消费资料生产
|
1913年
| 100
| 33.3
| 66.7
|
1928年
| 100
| 39.5
| 60.5
|
1937年
| 100
| 57.8
| 42. 2
|
1950年
| 100
| 68.8
| 31.2
|
1955年
| 100
| 70.6
| 29.4
|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苏联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主要考查苏联的经济政策。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此国从1913年开始,生产资料的生产逐年增加,而消费资料的生产逐年减少,1937年后生产资料的生产超过消费资料生产,说明此国越来越注重积累,轻视消费,注重重工业,轻视农业与轻工业,不注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符合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发展特点,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48年,列宁格勒市的苏维埃政府做出决定,将“阿芙乐尔”号军舰永久性地固定在涅瓦河上供游客参观。这是因为1917年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进攻冬宫的信号。从世界体系演变的角度看,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意义体现在
A.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B.给现代化道路探索提供了新案例
C.推动了中国救亡运动走向高涨
D.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注意限定词“从世界体系演变的角度看”,A不是该角度;B主要是从俄国的发展角度而言;C体现了十月革命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重大影响,但也不是最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方法小结】1)背景法。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答案。2)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凡是与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淘汰。如题干提供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概念,选项确是经济方面的就直接排除。3)定量法。就是对概念的时间、空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间、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