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11-10 16:01:5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判断题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 A.心即理也 B.大一统、天人感应 C.无为而治 D.经世致用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改造为新儒学,为适应加强政治统一的需要,宣扬“大一统”实行思想上的统一,并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降临灾难于他,B为正确选项。“心即理也”是南宋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的主张,A排除。“无为而治”道家老子主张,C排除。“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思想,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2分) (3)材料四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2分)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2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分析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何能一直保持正统地位?(4分)
参考答案: (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2分) (2)“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分) (3)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2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2分) (4)演变历程:春秋战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原创)(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
| 朱熹
| 黄宗羲
|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 “天下国家之大莫过于恤民……恤民之本,则又在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纲纪而已矣。”
|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 ……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摘编自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 尽管苏维埃这个名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依旧没有多少人明白它的真实含义,可却没有耽误人们在它的旗帜下奋斗。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支持,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孟子、朱熹、黄宗羲三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3分)并进一步指出他们思想的共同点。(2分) (2)材料二的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1927~1931年间是如何从理论方面实现“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3分)
参考答案: (1)观点:孟子:实行仁政;(1分)朱熹:“正君心”;(1分) 黄宗羲:使学校成为限制君权的机构。(1分) 思想:儒家民本思想。(2分) (2)原因:专制政体导致民智低下;(2分)虚骄自大的传统观念导致文明封闭。(2分) 说明:形式相似,都借助古代(古典)文化;(2分) 内容相同,都批判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2分) (3)理论: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理论上指出了适合中国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3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1)孟子的主张在材料开头,之后在“施仁政”的具体表现;材料中朱熹的言论是步步深入的,由“恤民”到“正君心”;黄宗羲观点的核心在结尾,“使学校成为限制君权的机构”。三人都是儒家思想家,共同点是儒家民本思想。 (2)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依据材料归纳。第一个省略号之前反映的是专制政体的影响;第一个省略号之后反映的是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古学复兴和西欧文艺复兴都借助于古代文化,内容上都批判旧的思想,宣传了资产阶级文化。 (3)注意审理——“理论方面”,联系所学知识,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古学复兴;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历程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在古希腊的雅典,曾涌现出许多大思想家、大艺术家。有趣的是,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春秋战国,也曾涌现出诸多大思想家,呈现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的共同原因或条件是 ①政治氛围的宽松 ②政治发展的需要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文化教育的进步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