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年9月27日,侯仁之几乎是踏着建国大典的鼓点返回北京。10月1日,侯仁之作为燕京大学的代表,出席了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政治待遇,是新生的共和国对他的接纳和肯定。
——卞毓方《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材料二: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带着他们的孩子,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起航前,钱学森当着记者的面发誓,再也不踏上美国的土地。
——卞毓方《他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材料三:我们如果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情感。……我们不愿意逃跑,只是不愿意离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中国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杨绛《我们仨》
(1)上述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的选择对新中国意义何在?(7分)
(2)上述历史人物在关键历史时刻的选择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怎样的人格魅力?(8分)
参考答案:
(1)①为新中国的人民政权提供了积极的政治支持;②为新中国全面建设的展开提供了人才支撑;
③保障了中华文化的有序传承。(7分)
(2)热爱祖国,忠于信仰,坚守传统文化;宽容开放。
本题解析:(1)从三则材料反映的内容不难总结出,材料一侯仁之作为民主人士代表参加开国大典能够为新中国的人民政权提供了积极的政治支持;材料二科学家钱学森的回国能够为新中国全面建设的展开提供了人才支撑;材料三文学家杨绛的选择保障了中华文化的有序传承。(2)总结三个不同人物的共同特征,不难得出热爱祖国,忠于信仰,坚守传统文化,宽容开放是他们共同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的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浩瀚长河中,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李时珍,字束璧,祖某,父言闻,世孝友,以医为业。……年十四,补诸生;三试於乡,不售。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覼(叙述)。善医,即以医自居。
——顾景星《白茅堂集》卷三十八
材料二?时珍曰∶“蘋,乃四叶菜也。……《韩诗外传》谓浮者为杏 ,沉者为蘋。 曜仙谓白花者为蘋,黄花者为杏。苏恭谓大者为蘋,小者为杏。杨慎《卮言》谓四叶菜为杏。……皆无一定之言。盖未深加体审,惟据纸上猜度而已。时珍一一采视,颇得其真云。其叶径一、二寸,有一缺而形圆如马蹄者,莼也。似莼而稍尖长者,杏也。其花并有黄白二色。叶径四、五寸如小荷叶而黄花,结实如小角黍者,萍蓬草也。……四叶合成一叶,如田字形者,蘋也。如此分别,自然明白。”
——《本草纲目》第十九卷草部
材料三?曼陀罗花是一种具有麻醉作用的重要药物。由于方言不同,名称不一,以致无人认识。李时珍按照古书对曼陀罗的描写,到武当山访问药农,重新确定了这味药物。……首先是经过尝试证实了关于它的传说:“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李时珍试验之后更正说:”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说明笑或舞不是来自采花者,而是麻醉后的表现。其次,证实曼陀罗花,须与火麻子花同用,才具有麻醉作用。他说:“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许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不难想象,曼陀罗花同火麻子花,合药的方法,服药的剂量,李时珍经过多次尝试才弄得如此准确。
——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影响李时珍走上从医之路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三归纳以往医药典籍存在的问题。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李时珍是如何解决以往医药典籍存在问题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李时珍的治学特点。
参考答案:
(1)因素:出身医学世家(或受家庭熏陶);(1分)科举受挫;(1分)博学。(1分)
(2)问题:没有深入实践仔细观察(或照搬或套用前人结论);(1分)药物分类或名称表述混乱(或名称不一);((1分)药性记录不准。(1分)
(3)解决: 研读;请教;实践;总结。(任答三点给3分)
(4)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的能力。第(1)问,考查阅读材料,归纳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中“以医为业”(出身医学世家)、“年十四,补诸生;三试於乡,不售”(科举受挫)、“博学,无所弗覼(叙述)”(博学)等关键信息直接归纳即可。第(2)问,考查对材料反映信息的归纳分析能力,材料二主要阐述了以往药典对草药没有深入详实的描述,材料三主要阐述了药物的分类或名称表述不一,药性的记录不准确等,从这两方面归纳即可。第(3)问,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在实践中采取了研读、请教、实践、总结等方法解决以往药典的不足。第(4)问,本问的解答需要结合上述问题的分析归纳,依据所学及上述分析可知李时珍在治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产生的诸原因中,不包括
A.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对力学提出了迫切要求
B.牛顿个人具有的伟大天才和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C.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研究已有相当厚实的基础
D.同时代的众多著名科学家协同一致的通力合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逆向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史实再现,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用逆推法(或称正向思维法),即沿着与题干相反方向进行推理,也就是删除题干“否定词”后变肯定,然后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正确答案。A、B、C三项都是牛顿力学体系产生的原因,但不符合题意,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很幸运被任命担任现在的工作。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征聘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设自己的路,由于我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材料二?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的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
——詹天佑
(1)材料一中“如此艰巨的重任”指什么?外国人为什么认为“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7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詹天佑对中国铁路事业所作的贡献。我们可以从詹天佑身上学到哪些精神?(8分)
参考答案:
(1)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2分)
原因:中国科技发展落后,没有自行修筑铁路的经验,沿线重峦叠嶂,修路工具简陋,拨款有限,时间紧迫。(5分)
(2)贡献:参加津沽铁路铺轨工程;成功建造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并发明新式气压沉箱法解决工程难题;主持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积极参加保卫路权的斗争,捍卫中国铁路主权。(任意答对2点给5分)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3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提供的信息“詹天佑”可以看出“如此艰巨的重任”指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艰巨”的原因可以结合旧中国科技落后,铁路设计一直依赖外国,沿途路线曲折等原因来考虑。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出自课本,“贡献”参照课本的内容可知参加津沽铁路铺轨工程;成功建造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并发明新式气压沉箱法解决工程难题;主持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精神”可以自己发挥,诸如:严谨创新精神、爱国精神、大无畏精神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国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遨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
参考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的传播。(8分)
(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6分)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的教训;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潮。(11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爱因斯坦学说在近代中国的遭遇。(1)注意概括材料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持怀疑态度”“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联系爱因斯坦20世纪阐发相对论的贡献,引发了一场科学领域的思想革命进行回答即可。
(2)考察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从材料一中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材料二“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进行判断。联系时间“1917年到1923年”“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判断与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的旗帜有关。从材料中的“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判断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判断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注意从合理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辩证的予以回答。
【考点定位】必修二·工业革命的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
必修三·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运动
必修三·现代科学革命·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