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内广东籍爱国将领率先抗日的是
A.蔡廷锴
B.马占山
C.冯玉祥
D.叶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要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我们要求国会每年改造。普遍选举必能,也唯有它才给国家带来真正持久的和平,我们坚信它也会带来繁荣。
——《全国请愿书》(1839年)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大发展,使工人组织的队伍迅速壮大。……与此同时,工人的素质和组织程度也大为提高了。较前更为复杂、精密的机器设备需要劳动者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当时,一些国家在推行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同时,各种工人组织也逐渐建立起来。……(工人)由工会出面与资方交涉,尤其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合法地参加竞选国会评议员。当时,此伏彼起的罢工运动经常发生,绝大多数罢工提出的要求……诸如八小时工作制、提高工资、缩短工时、劳动保护、工伤赔偿、保护女工童工等。
——《世界近代现代历史30讲》
请回答:两段材料反映出国际工人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上述材料反映了国际工人运动从政治斗争到经济斗争的变化情况。
材料一说明,欧洲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采取了政治斗争的方式,具体要求就是取得普选权,这足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主流是一致的,因为当时的工业资产阶级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也要求普选权和参与政权;材料二则反映了19世纪晚期工人运动的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这是因为,当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促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同时,资本家开始调整策略,注意提高工人的素质和生产技能,增加社会福利,导致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由此可见,国际工人运动的斗争方式是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
本题解析:两段材料分别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概况。回答本题时,应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和阶级状况的变化作答。特别要关注经济发展和政治运动之间的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猛
B.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在1940-1943年的数量急剧增长,即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猛。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英国学者迪金森在《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中指出:“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受“美国的爱国者”的影响,英国出现了( ? )?
A.辉格党与托利党轮流执政
B.“光荣革命”结束君主专制
C.反对封建专制的启蒙运动
D.要求普选权的宪章运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巴尔干、中东,南亚等地冲突不断的主要原因是
A.领土纠纷
B.宗教矛盾
C.大国干涉
D.经济落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