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唐前期《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晚唐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
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
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项错误,两则材料地点不同,难说矛盾。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那一则材料更权威的问题;文学作品虽然有一定的文学成分,但是也可以作为史料进行参考,因此C错误。材料中有关夜市的“矛盾”记载实际上是不同时期的现象,在唐后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夜市出现。故选D。
点评:古代历代王朝普遍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商品经济也得到长远的发展,这种现象在唐代表现的相当明显:唐后期出现了夜市和草市。唐代以后继续发展,如宋代出现纸币;夜市和草市普遍,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明清之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士之读书将以商禄,农之力作将以商食,而工而隶而释氏而老子之徒,孰非商乎!吾见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明)邱浚《重编琼台稿》
材料二?道光时的《徽宁会馆碑记》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地,而繁华过他郡邑。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多有,而盛镇尤汇集之处也。”?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明清时期,各地商人纷纷建造会馆,这些会馆结合家乡建筑特色,结构考究形式精美,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各地商帮还直接 从事各种民俗活动,每年正月举办的灯会习俗以徽商承办的灯会最有气派,而民俗活动又是促销的绝佳时机。
——《徽商研究》
材料三?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帮兴起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帮活动对当地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商帮衰落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1)道路交通的畅达;商人地位的上升;商品流通活跃(商品经济发展)。(9分)
(2)促进城镇化;发展地域文化;丰富民俗生活。(6分)
(3)积累财富未用于商业投资;富而人仕观念强烈;(6分)政府盘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冲击。(4分)
本题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概括出道路交通的畅达,根据材料一中“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来概括出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中“士之读书将以商禄,农之力作将以商食,而工而隶而释氏而老子之徒,孰非商乎!吾见天下之人,不商其身”概括出商人地位的上升。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的“商贾辐辏,虽弹丸地,而繁华过他郡邑”“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多有,而盛镇尤汇集之处也”概括出促进城镇化;根据材料二中的“各地商人纷纷建造会馆,这些会馆结合家乡建筑特色,结构考究形式精美,从不同程度反映了
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概括出发展地域文化;根据材料二中的“各地商帮还直接从事各种民俗活动” 概括出丰富民俗生活。
(3)原因依据材料三中“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概括出积累财富未用于商业投资,富而人仕观念强烈;结合所学知识从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及晚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概括出政府的盘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冲击。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新特点主要有
①形成区域性的商人群体?②商业市镇兴起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理解材料的本质含义.据题干材料分析理解.“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反映了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谁重谁轻、社会稳定等问题,排除A、C、D三项。
点评:解答本题时不要先入为主,乱贴标签,看到司马光就想到他“反对改革,保守顽固”,进而给他扣上“反对社会进步、反对商品经济”的帽子,这是历史学习的大忌。命题专家出这一试题的意图也在于此。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明清之际的学者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这说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在民间已走向破产
B.进步知识分子大力提倡工商皆本
C.传统儒学提倡的义利观遭到摒弃
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价值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了士大夫阶层从“羞与富商为伍”到主动结交富商,甚至与富商通婚,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D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