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
[? ]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一一管子《管仲》·牧民》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闻名全国的河北省遵化县西铺的“穷棒子"社(即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赞扬的王国藩合作社),以“三条驴腿"的家当发展生产。“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但苦干了二十多年,到1979年,全社的人均年收入不过145元;还是没有摆脱一个穷字。根本原因就是“只懂抓阶级斗争,认‘以粮为纲,一个理”。而今西铺村已从单一的种粮模式中走了出来,山坡有果园,村里有工厂,电线厂、蜡烛厂、编织厂、织布厂和运输队,还有畜牧、屠宰、开矿、水泥、木器、饮食等各种专业户,多种方式和多种经营,西铺逐渐富裕起来。人均年收入1987年已近千元。
——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243页
材料三? 1957年从美国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日本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陷入衰退期。1961年日本池田内阁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要解决五大课题: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走向现代化;促进外资和国际合作;培养人才和振兴料学;缓和双重结构和确保社会安定。具体目标是“从1960年度到目标年度l970年的大约l0年期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人均工资增长近一倍。到1970年“倍增计划"所提出的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个人工资自1961年以后都是逐年按lO%的比率增长,至60年代末期增长比率已高达15%,而且实现了充分就业。……到l970年。在资本主义世界,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已上升到6.5%。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一一汤重南《日本文化与现代化》

(1)据材料一概括管子的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践的事例。(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铺村人均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概括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产生的作用。(9分)
(4)材料四反映了苏联经济增长的趋势是什么?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主要原因。(11分)
参考答案:(1)治国思想:以民为本,民富则国治
事例:相地而衰征;“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进行经济改革(6分)
(2)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营方式由单一的农业为主转变为多种经营。(6分)
(3)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国际地位。国民收入增加,实践充分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对其他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有借鉴作用。(9分)
(4)趋势:增长缓慢。(11分)
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推行重积累,轻消费的政策;推行霸权主义,影响经济发展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根据题干的时间信息“1920年”可知“俄国式的革命”指俄国十月革命,由题干中的“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可知中国革命必须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故C项正确;从时间信息上看,A、B项与题干的历史阶段特征不符;D项与题干观点(主张暴力革命)相悖。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 ]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卞悟在《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中谈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苏联农民“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实质上说明农业集体化
A.无法适应苏联工业化的需要
B.是对农民利益最好的保护
C.有利于加强农民的集体意识
D.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准确认识,材料中“‘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强调了在苏联传统村社对农业集体化的反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实行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消灭富农的政策,是以损害农民的利益,发展苏联的工业,因此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即农业集体化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悖,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