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这反映出满洲贵族统治者已接受儒家文化中的
A.克已服礼的主张
B.为政以德的思想
C.以民为本的思想
D.天下为公的主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由题意与民休息,唯频减负可知符合儒家以民为本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C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筚路蓝缕劈荆斩棘,贺人民民主政权巩固;鼓乐喧天辑志协力,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七年过渡时期的真实写照,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拥护之情。建国初期,全国人民开始坚定支持人民政府的主要原因是?
A.没收官僚资本,确立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B.稳定物价,掌握了金融市场的领导权
C.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合理调整工商业,确立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其中“解体”的含义是(?)
A.手工工场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
B.封建经济和外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C.出现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民用企业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经济”指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包括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两种经济。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由于外国商品物美价廉,中国家庭手工业开始纷纷破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也开始分离且日益商品化,在这个基础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因此D符合题意。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中国产品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B.中国民众掀起抵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民族企业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由于受一战的影响,所以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以近代中国历史的史实分析,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怎样一步步从沿海深入到内地,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的?这种量变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1840—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等5个沿海城市,从此打开国门。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增开汉口、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表明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又开沙市、重庆等通商口岸,并开辟内河航运线,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人到内地。
(2)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开始商品输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对中国海关权的控制,加剧了经济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国资本家在中国投资设厂,此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它们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路矿权,强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中国社会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又进一步加剧了落后;只有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才能战胜帝国主义的侵略。
本题解析:本题是论述式问答题。结合史实,证明问题中的观点。列强侵华范围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而扩大,经济侵略手段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不同阶段而呈现不同的特点。由“量变”而导致社会性质的“质变”,从中得到启示,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