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国政府不承诺“不使用武力”是针对
A恐怖主义 B“台独”问题 C澳门问题 D香港问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香港、澳门问题已经解决,现在的不承诺“不使用武力”是针对台湾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唐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及其后的两税法,它们的共同实质是
A.加强封建经济基础
B.更新生产方式
C.调整生产关系
D.巩固上层建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国家制订的经济制度,其内容都是规范、调整土地所有制、产品分配等,从生产关系的含义知道,这一些都是调整生产关系的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材料二 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6——1985年美国进口关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技术进步和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国际市场经济有效地把亚马逊河流域的橡胶、印度的黄麻、西非的棕油、澳大利亚的羊毛和埃及的棉花等等都利用于欧洲的工业。
——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经营全球性公司的人在历史上第一次令人信服地试图依靠组织、技术和金钱把世界当作一个完整的单位来管理。
——(美)哈拉尔《新资本主义》
德国经济学家卡尔·海因茨·巴奎曾指出”当谈论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的时候,具体指的究竟是什么?最贴切的概念理解是以贸易联系的密切程度为基准的。“
——张世鹏《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
(3)依据材料三,分析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有哪些?其根本动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首要口号是呼吁抵御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渗透,在他们看来,西方乃至整个不信伊斯兰教的外部世界,无不图谋以异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来征服和俘虏穆斯林,继而剥夺其所有的权利。
——刘金源《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五 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直接竞争生产工作职位。
——胡成国《全球化中的美国对外经济战略》
(4)在反对全球化的问题上,材料四与材料五的视角有何不同?两则材料的各自出发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在贸易保护政策下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经过工业革命,英国的竞争力增强,采取贸易自由政策。
(2)低——高——低。低——高的原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高——低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提高,倡导自由贸易。
(3)要素:工业革命(技术进步)、殖民掠夺、跨国(生产)公司、国际贸易。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4)视角:材料四——着眼于宗教文化(文化角度);材料五——着眼于社会就业(经济角度)。出发点:材料四——维护自身文化和宗教传统(抵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侵蚀、支配)。材料五——保护民族经济(保护本国就业岗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40年的思念。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
A.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
B.台湾当局结束对大陆敌对政策
C.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
D.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40年的思念”得以重逢,可推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即1987年11月台湾居民开始到大陆探亲,而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是指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A不符合史实;1987年11月2日,国民党执政的台湾当局顺应民众心愿,决定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38年的历史从此结束,但是不能说明两岸分歧完全消除,所以B 说法过于绝对;D项说法体现的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内容,题干中没有体现;C说法符合题意;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宋明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表现为 (? )
①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
③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④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是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积极方面主要是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奋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