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 ]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
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
一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
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1 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2 西装和中山装
 图3 “文革”时期的衣着
 图4 当代绚烂多彩的服饰
|
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 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材料三中,从图1到图2,从图3到图4,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什么主要趋势?从上述服饰的变化中,简要总结出中国民众在不同阶段的精神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严格的等级制度。 (2)思想主张:主张易服。理由: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精神追求:从图1到图2反映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民族独立;从图3到图4反映的是追求个性、文明、和谐和时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近代,各国民主制度的确立初期历经了曲折发展的进程。“民主革命初造成功之后,被推翻的专制势力和专制制度的企图复辟,甚至实现复辟,应该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现象。”符合这一说法的历史现象曾出现在 ①英国②美国③法国④中国 [? ]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刚闭幕的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依然是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倡导的民生主义特别强调的是 [? ] A.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B.地方政府应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C.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D.建立福利社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材料一?1917年,杜亚泉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中,认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冲突,及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他对我国人民传统的爱和平、讲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及均贫富等思想是很推崇的,这也是他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可以救西方之弊的因素。当然,他也很明白,不学习西方,不足以救中国的贫弱,所以他一再强调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必须有“确信”,但又不能“自封自囿”,而要“以彼之长,补我之短”。同年7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明确表示“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两者根本相违,绝无折中之余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等鬼话来捣乱”。? ——《杜亚泉与陈独秀大论争》 材料二?陈独秀认为,共和立宪制度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这与纲常阶级制绝不相容,二者“存其一必废其一”。……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西方各国推倒了君主与贵族专制,“建立了民主的社会”,高扬了“人权说”、“生物进化论”与“社会主义”,强调人类的平等、博爱与自由,因此它是真正区别于古代的“近世文明”;而以印度、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则仍旧停滞于宗法专制的封建社会阶段,其文明“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 ——《陈独秀之思想》 (1)据材料分析说明杜亚泉和陈独秀关于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分析导致杜亚泉和陈独秀观点不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杜:吸取西洋文明,但反对一切照搬、全盘否定本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东西方文化应该取长补短,融合调和。陈:彻底铲除我国传统文化而以西方文化取代。 (2)杜:认为西方文明的缺陷导致世界大战,意识到不能再盲目崇拜西洋;重新审视中国固有文化,觉得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足以弥补西方文化之不足者。陈:封建伦理道德违反自由平等的原则,与民主共和不相容;中国文化在时代性上要远远落后于西方文化,无法融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