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
A.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北伐进军长江流域,胜利在望
D.一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信息“中华”“民国”“五色旗”可知这段歌词反映的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背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图是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GDP所占的世界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A.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多极化趋势取代冷战的两极格局
C.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的悄然变化
D.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趋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图中所提示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GDP份额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看,应该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在世界份额中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而相反的是,金砖国家和中国所占世界份额在逐年上升,虽然这时经济重心还没有转移,但是已经有了转移的趋势,就是由前三个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变。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而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峰会的大量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产生冲突
B.传统双边外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众多双边峰会的大量涌现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联系的加强和密切,其本质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所以答案选D,A B两项表述与题意主旨不符, C项说法错误,当今世界多极格局尚未形成。
点评: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对于二者的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①二者的具体表现;②两者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③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此项内容的考查难度角度不易理解,应该特别予以关注;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此趋势中的地位和应对策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拥军爱民运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农产品供求矛盾突出,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保证人民的基本要求,措施之一就是发行各种票证(见上图)。1954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使命和流通历程。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稳定物价除上述措施外,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票证终止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什么政策?试概括其历史意义。
(5)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解决困难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措施:米棉之战,银元之战,统一财经。(3分)
作用:结束了我国连续使多年的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2分)
(3)原因: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粮食供需矛盾得到缓和。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3分)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责任制;(1分)它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2分)
(5)国情(实事求是的原则、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或人民的根本利益等均可)(2分)
本题解析:
(1)该特殊意义的作答,可结合大生产运动的直接作用和深远影响。
(2)该回答关键在于把握好基础主干知识,后一问从直接作用和主要作用两方面入手。
(3)根本原因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入手: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4)根据材料和课本基础知识回答即可
(5)不同历史阶段的方针政策由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惟一口岸。”材料中的“乾隆二十二年”采用的纪年方法是
A.帝王纪年
B.干支纪年
C.年号纪年
D.公元纪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