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旧中国没有实现国家的独立,外交政策是屈辱的;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C、D都是其具体方针或表现,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把题干信息和选项密切结合。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92年,海峡两岸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双方达成“九二共识”。此共识是
A.“一个中国”原则
B.九条方针
C.“一国两制”
D.“一中一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台湾海峡两岸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及体认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为了更多地吸引选民,打出了地方改革的旗帜。1835年9月,议会《市镇自治机关法》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市长、市府参事、市议会议员等均由投票选举选出。1848年议会通过《公众卫生法》,要求各地改善卫生条件,地方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随之加强。1870年政府颁布《教育法》,原由教会和民间经管的教育事务移交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向民众提供的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据1966年的《莫德报告》,地方政府的工作多达3类60余种。1972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令》,新设6个城市郡,每个城市郡都是以一两个较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专门的城市管理系统。英国议会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还于1974年通过地方政府法,建立起地方查弊制度。1985年议会通过新《地方政府令》,力求精简机构,完善地方民主。在日常管理中,地方政府十分注重发挥委员会的作用。地方委员会承担着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工作,经常根据地方议会授权提出报告,采取行动,并可代表地方议会对各部门实行监督。
——阎照祥《英国近现代地方政府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特点。(8分)
(2)英国地方政府改革为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提供了什么启示?(7分)
参考答案:
(1)特点:渐进改革;通过立法方式推进改革;地方政府职能不断加强;管理专业化、科学化;强化民主监督机制。(4点8分)
(2)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紧紧抓住职能转变;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以服务为主要导向;行政体制改革文件的制定过程公开透明(4点7分)
本题解析:
第(1)问,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国地方政府改革持续的时间较长,这体现了渐进改革的特点;多次颁布的法律文件体现出对立法方式推进改革的推崇;在改革中,地方政府的卫生、教育等职能不断增强;地方查弊制度及地方 委员会的设置等体现了民主监督机制的强化。
第(2)问,分析英国地方政府改革为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启示,可借鉴第(1)问的特点回答。首先,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其次,要紧紧抓住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文件的制定过程公开透明,要注意立法手段的保障等。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中国金融怕人论坛指出:“今天的世界需要新的‘马歇尔计划’,促进全球范围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打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瓶颈,并给高收人国家的结构性改革提供空间。”这一设想

A.以全球基础设施为主要投资范围
B.以推动世界经济整体发展为目的
C.以扩大资本在全球的流动为手段
D.对促进高收人国家的发展更有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着眼于全球范围的投资,既要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又要为发达国家的发展寻求出路,所以是以推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为目的,所以选B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史学家刘知幾提出史家“三长”说。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把农民领袖陈胜列入“世家”,还为匈奴列传,这主要反映了他的(?)
A.史德
B.史才
C.史学
D.史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史学家刘知幾提出的史家“三长”说包括:史才、史学、史识。史学,是历史知识;史识,是历史见解;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能够把封建王朝忌恨的农民领袖陈胜列入“世家”,还为属于蛮夷的匈奴列传,这要具备非凡的史学见解。故选D。
点评:“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