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在工矿企业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是为了
A清除反动分子和封建残余? B改善工人的生产劳动条件
C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 D促进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要求确认建国初期在工矿企业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可用排除法解答。A选项是民主改革的内容而非目的;B、D选项吃虽然是改革的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民主改革废除压迫工人的旧制度,生产改革废除旧的生产管理制度,这些均属于“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纵观世界近现代历史,欧洲特别是西欧国家主宰世界达到一个多世纪。西欧国家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进行了多次斗争,而这些斗争的结果也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起了决定性作用。但从一战开始,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不可逆转地走向衰落。
材料二? 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材料三? 1951年,法、意、比、荷、卢、联邦德国六国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的管理之下,建立煤钢联营。1958年,六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材料四? 1971年尼克松说:“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地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史实分析欧共体成立的原因(2分)目的(2分)。从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来看,西欧国家关系变化呈现出什么特征?(2分)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西欧国家在联合过程中的主要特点。(3分)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原因:欧洲国家力量衰落,国际地位下降;
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加强和苏联壮大的威胁。(2分)
目的:加强西欧国家的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国际地位。(2分)
特征:由彼此斗争到联合对外。(2分)
(2)特点:从实现经济一体化到实现经济政治一体化。(3分)
(3)影响: 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西欧国家与美国展开了经济竞争,动摇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1分)
政治上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增强了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提高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1分)
影响着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的基础是?
[? ]
A.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
B.“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C.西欧、日本的经济崛起
D.知识经济的兴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全球闻名的“耐克”公司年产球鞋9000万双,每年都推出100多种新产品和新款式,耐克公司7800多名职工只负责设计、监制和销售,生产则分散在世界各地40多家工厂来完成,它突出地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中的
[? ]
A.经济全球化
B.经济区域化
C.贸易自由化
D.经济多极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1953年、1958年和198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每条路线制定的背景、核心内容和结果。
参考答案:过渡时期总路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共于1953年制订该路线。核心内容: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三大改革基本完成,工业化没实现但已起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三大改造完成后,为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核心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在十三大上提出此路线。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全是课本的基础知识,只要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背景、内容和结果(意义)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