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预测(2018年押题版)(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题干内容的描述可知唐朝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目的是通过分权达到集权,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所以B正确;A科举制没体现;C是三省六部的特点和意义;D朋党之争没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在周王分封的时候,被分封的诸侯不包括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周武王灭商和周公东征后,面对殷朝留下的土地、财产、人口、官吏、军队及其故属国,周采取了封建诸侯的政策,以达到屏藩周室的政治目的。周初的分封对象有同姓宗室子弟,又有异姓功臣宿将,还褒封神农、尧、舜、禹及商汤的后代。史传周初分封,“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有土地,而且还有人口,即所谓“授民授疆土”。封君要对周王室尽纳贡、守边等义务。故在周王分封的时候,被分封的诸侯不包括平民。故本题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秦制,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汉初的诸侯国突出特征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错误,与汉初诸侯的史实不相符合。B项也是错误项,与史实不符合。最后解决王国问题的是汉武帝,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的分封制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自古以来,地方政治管理制度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陆世仪说过:(在官员任期方面)“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周分封制图 秦郡县制图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1)图1、图2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其体现的政治意图分别是什么?陆世仪指出了两种制度怎样的弊端?(4分)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谈谈郡县制的合理性。(3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地方怎样的改革。并对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进行评价。(5分)
参考答案:
(1)意图:分封制主要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郡县制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2分)弊端:分封制下,权力世袭;郡县制下,官员迁转太快,不利于地方发展。(2分) (2)郡县制的实行,削弱了地方的权力,避免了因地方权力过大而出现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为历代王朝沿用。(3分) (3)改革:削夺节度使兵权,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察地方官,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2分)评价: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地方权力过小,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影响了地方的发展。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3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目的和弊端。根据材料一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分封制的意图主要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郡县制的意图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主要是从官员任期方面分析两者的弊端:分封制的弊端是权力世袭;郡县制的弊端是,官员迁转太快,不利于地方发展。
(2)材料二主要评价了郡县制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郡县制是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置的行政制度。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削弱了地方的权力,避免了因地方权力过大而出现分裂的局面。同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正是因为郡县制的合理性,所以它为后世历代的王朝不断沿用。
(3)本问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措施及评价。改革措施方面包括:削夺节度使兵权,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察地方官,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评价要有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积极方面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消极方面是地方权力过小,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影响了地方的发展。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分封制的目的、影响和弊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读下表《嘉兴历史地名变迁》,从中获得的准确信息是
| 春秋 |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其他》试题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