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6分)儒学在中国甚至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经历了古代兴盛、近代衰落、现代复苏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儒学经济思想的部分相关言论:“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农为本,不与农竞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政在节财”;“奢则不孙(通“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材料二:在过去,具有尊孔倾向的人往往将儒学的衰微归罪于“五四”(注:包含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而反孔者们则将其归功于“五四”。这两种认识似都有问题。应该说,儒学在近代逐步衰微,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局。
材料三:韩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身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然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学的经济主张(不能照抄原文)。(6分)
(2)据材料二并运用史实简要论述,哪些因素导致了儒学在近代的衰落?(9分)
(3)据材料三分析,韩国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对本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阶段中国加强同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8分)
(4)现在随着人们财富的增长,极端利己主义、生态失衡、道德沦丧、食品安全等问题接踵而至。关于复兴儒学对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1)财富观:肯定追求财富的合理性;主张获得财富要光明正大,不损人利己,反对一味追求利益;生产观:重视农业;交换观:经济交换提倡以诚信为本;?消费观:主张个人消费的节俭和国家财政开支的节用。(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财富观”“生产观”“交换观”“消费观”在评分中不做要求,但如有学生能用类似语言进行概括提升且表述准确,每个要点增加1分,本小题最高得6分)
(2)儒学不适应近代政治变革、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是衰落的社会根源(3分)
西学传播,学堂兴盛的冲击,(2分)提倡西学必然审视、怀疑甚至否定儒学。(1分)
政治、社会运动的兴起,(2分)必然冲击当时作为封建专制思想基础的儒学。(1分)(学生如答具体史实亦可,洋务运动1分,维新变法1分,辛亥革命1分,新文化运动1分,本要点最高3分。)
科举制的废除,(2分)使儒学失掉制度依托。(1分)
帝制的推翻,(2分)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的地位。(1分)
“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并逐渐取代文言文,(2分)使传统儒学逐渐失去传承的文字裁体。(1分)
(本小题每点3分,每个要点知识概括2分,关系说明1分,最高不超过9分。)
(3)影响:丰富了韩国的民族精神;为韩国的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发展。(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有利条件:临近的地理位置;共同的文化背景:中国同东亚、东南亚国家都深受儒学影响;共同的经济体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推动。(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4)儒学的财富观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儒学提倡诚信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儒学的价值观念有利于激发人们致富后的社会责任感;提倡节俭有利于资源配置过程更趋完善。(3分,任答1点2分,2点3分。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得出肯定追求财富的合理性;主张获得财富要光明正大,不损人利己,反对一味追求利益; “以农为本,不与农竞业” 得出重视农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得出提倡以诚信为本;“政在节财” “奢则不孙(通“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得出主张个人消费的节俭和国家财政开支的节用。。
(2)注意材料二信息“应该说,儒学在近代逐步衰微,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局”,结合史实,从近代政治变革(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西学传播,学堂兴盛的冲击,知识分子批判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等角度回答。
(3)注意材料三信息“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此回答韩国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对本国产生的影响。再从地理、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形势等角度回答现阶段中国加强同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4)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但要围绕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回答,如儒学的财富观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儒学提倡诚信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儒学的价值观念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倡节俭有利于资源配置过程更趋完善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一贯奉行决不妥协的政策。“决不妥协”是指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②必须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③凡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国民党集团断绝外交关系;④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组合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我们党对台湾问题上的政策是:坚持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所以②错,可以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来,闻一多先生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诗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着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
材料二:
“两岸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危机”.温家宝在2009年3月1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作上述表示.
温家宝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谈到,对于涉及台湾同胞利益的一些国际组织,我们会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我们愿望就此进行协商”.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走走,去接触台湾同胞.”温家宝说,“我虽然今年67岁了,但如果有这种可能,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政府的“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和港、澳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8分)
(2)两岸于哪 一年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4分)
(3)在两岸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下,两岸关系不断有新的发展,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1)台湾在与祖国统一后可以保留军队,享有高度自治权,不派行政人员驻台。
(2)2008年
(3)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汉武帝时期创办的太学意义应包括
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②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④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时期创办的太学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教育内容,不仅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而且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当然更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所以①②③④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故答案选A,B C D三项组合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右边我国经济增长率变化曲线图,指出造成其中最低点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三大改造造成的直接后果
B.大跃进运动的推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行
D.自然灾害的影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曲线图信息有效获取能力。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1961年国民经济增长出现最低点,根据所学知识,出现最低点的原因是BCD三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