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预测(2018年最新版)(四)
2018-10-01 08:08:50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当各个阶层都根据自己的德性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这样的城邦就达到了正义与幸福、和谐与效率。”以下选项内容类似柏拉图思想的是 A.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B.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这样的城邦就达到了正义与幸福、和谐与效率。”材料强调的是通过明确的社会分工,达到城邦的正义和和谐。A与战争有关,排除。B论述了民本思想,D强调正名,与题意无关,“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描述了小国寡民互不干扰的理想社会,因此选择C。 考点: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 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材料一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同春秋战国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有什么观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谭嗣同辈“将其书节抄、散布”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从礼乐治国到以法治国。孔子的观点是克己复礼。8分 (2)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专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宗羲是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启蒙的先驱。梁启超谭嗣同借黄宗羲的民主启蒙思想作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工具。7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一据“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 春秋战国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可知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由“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第二小问可结合孔子的观点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来回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他们宣传黄宗羲的进步思想与当时民族危机有关,联系晚清民族危机和梁启超、谭嗣同的思想主张分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谭嗣同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之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古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 (1)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4分) (2)根据相关观点,分别指出四则材料所代表的学派。(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思想哪个对当时影响最大?哪个对后世影响最大?(4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 主张兼爱,兼爱则天下无争; 材料二 主张关注人民,认为民心的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或民贵君轻); 材料三 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材料四 认为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不应教条地遵循前代的传统。(4分) (2)一是墨家;二是儒家;三是道家;四是法家。(4分) (3)材料四的法家思想对当时影响最大; 材料二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最大。(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0分)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简述这些政治主张对近代思想的影响。(6分) 材料三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3)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6分)
参考答案: (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等;(4分,答出4个即可) 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 突出传承的作用)?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2分 突出教化的作用) 主张:黄宗羲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 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近代思想的先声。(6分) (3)思想领域的变化: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中心认识世界(3分) 科学领域的变化: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面向现实世界,重视科学实验的新时代。(3分)
本题解析: (1)根据题干材料内容,本问考查《三字经》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三字经》是儒家的经典。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礼、仁、义、诚、敬、孝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突出传承的作用);?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突出教化的作用)等。 (2)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概括、归纳出,黄宗羲提出的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以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等。这些政治主张,在思想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先声等。 (3)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中世纪科学终结”、“《人体结构》”、“《天体运行之道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实质上在考查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相关内容。回忆、再现所学相关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出,这一时期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的新变化,即:A.思想领域: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中心认识世界。B.科学领域: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面向现实世界,重视科学实验的新时代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三字经》关于礼、仁、义、诚、敬、孝等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黄宗羲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4分)中国历史上,无论中国传统思想还是西方传入的思想,都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以“礼”和“仁”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及其理由。(2分)结合上述材料,依据董仲舒、梁启超的主张和时代背景,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8分)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取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2)有人认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是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请用材料三予以论证。后来孙中山又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回答后者与前者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6分) 材料四:
会议时间
| 中共一大(1921年)
| 中共二大(1922年)
| 革命目标
|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 最低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 革命对象
| 资产阶级
|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经历了照抄照搬到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转变。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和评价这一转变。(8分)
参考答案:(1)保守方面:“礼”的主张。理由:在新旧交替时期主张恢复奴隶制等级秩序。(各1分,共2分) 董仲舒: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利用了孔子“礼”的思想,提出了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以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背景和主张各2分,共4分) 梁启超: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变革即将到来,梁启超认识到孔子思想缺乏民主思想,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背景和主张各2分,共4分) (2)论证 继承:继承了西方启蒙思想中的民权思想。(2分) 发展:将政治民主和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二者同时进行(2分) 民族主义发展为反对帝国主义(2分) (3)中共一大对中国国情缺乏正确的判断,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将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4分) 中共一大将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以后一直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斗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4分)
本题解析:(1)本题要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保守方面”要结合孔子的思想内容分析。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希望恢复奴隶制等级秩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因此显得思想比较保守。“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材料表明儒学需要适应时代的变革。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初期,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他利用了孔子“礼”的思想,提出了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以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梁启超处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晚晴时期,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变革即将到来,梁启超认识到孔子思想缺乏民主思想,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2)有人认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是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论证这一观点要结合西方启蒙思想的内容,分析三民主义的构成,启蒙思想的内容主要是民主、自由、平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继承了西方启蒙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关于发展,注意“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取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材料表明,孙中山将政治民主和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二者同时进行(2分) 结合所学可知,新三民主义最大的变化是,把民族主义发展为反对帝国主义。 (3)注意题干的提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照抄照搬到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转变”。从革命任务分析,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要“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中共一大的纲领不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党的革命路线分析,经历了从照搬俄国的城市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孙中山;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共一大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