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D.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民国初年工人阶级人数的增长,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此也可以看出民国政府推进实业所取得的成效。A时间不对;BC非工人阶级人数增多的原因。故选D
点评: 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增强,为以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相联系的五四运动和共产党的成立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该题材料主要讲述了朱熹发展理学的一种追求,即“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要进入生活世界,故A项表述合理。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其原因不包括( )?
A.有利于打破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垄断,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采用新生产技术,实现经济跳跃式发展?
C.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
D.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国际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用排除法,B、C、D三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四?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4分),指出两种主张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2分),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2分)孔子的主张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2分)董仲舒主张;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2分)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应该遵循伦理道德,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维护孔子的权威地位(2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挑战孔子的权威地位(2分)。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2分)
(3)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很需要作用;但是后来僵化,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
A.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B.我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C.我国的棉布生产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D.政府仍然排斥市场经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20世纪50—70年代,由于实行计划经济,物资比较贫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供应,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比较低;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商品供应量大幅增加,政府取消了实行了几十年的票证供应。取消票证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故选A。
点评:新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变革:
(1)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
(3)20世纪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