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2分)“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政策和措施给我们提供了历史借鉴和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农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工业革命后,英国开始大规模使用机器,家庭手工业趋于没落,造成了大量无业流民,群众骚动不断发生,穷人甚至抢劫商店、夺取面包等食物。……贫困化加剧使得政府用于贫困民救济的财政支出数额增加。……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济贫法”,济贫院主要以惩治穷人为主,各方面限制十分苛刻,济贫官员甚至认为这样有助于穷人的道德完善并使懒汉勤奋起来。院内供给的食物很少,劳动极其繁重,而且院内实行夫妻子女分居的隔离制度,居住条件也很恶劣,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巴士底狱”。
——据郭家宏、唐艳《19世纪英国的济贫院制度初探》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的政治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二,如何评价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新济贫法”?(8分)
参考答案:
(1)实行仁政;省刑罚(减轻对农民的压迫);薄税敛(减轻 农民负担);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勿夺农 时(保证农民劳动时间)。(每点2 分,共10 分)
(2)“新济贫法”是工业革命背景下贫困化加剧的结果;是阶级矛盾尖锐,群众斗争的结果;英国政府出台该法的目的是 缓和阶级矛盾、节省财政开支,从而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人民的生活并未真正得到改善,阶级矛盾也不能得到有效 解决,这必将引起更加强烈的斗争。
本题解析:(1)从材料“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等信息可以看出孟子的观点。(2)从材料“工业革命后,英国开始大规模使用机器,家庭手工业趋于没落,造成了大量无业流民,群众骚动不断发生,穷人甚至抢劫商店、夺取面包等食物”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穷人的不满情绪增强。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政府推行了《济贫法》。但是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并未解决阶级矛盾,遭到了民众的更大规模的反抗。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的两千余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是?
①皇帝“家天下”?②中央集权制度?③官僚制度?④“多民族”与“大一统”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发言时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次国际会议是
A.1954年日内瓦会议
B.1955年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所以D项错误。材料中内容与C项内容不符合,所以排除C项。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也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故答案选择B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设计考试场景,可以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978年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故本题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某同学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收集到右边的图表,它不适合于研究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B.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状况
C中国近代纺织业的发展?D.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