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欧元区成员国财政部长2010年4月11日同意今年向希腊提供300亿欧元(约合400亿美元)备用贷款,利率为5%左右,低于希腊眼下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利率。欧洲联盟先前虽表态愿意救助希腊,但一直没能拿出具体方案。希腊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当天说,这一决定充分显示“欧洲的团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即国民生产总值)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材料二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 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洲共同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领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人教社《世界现代史》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相关国家经济变化的概况?(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欧洲联合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一趋势?(4分)
(4)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3分)
参考答案:(15分)(1)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德国经济位居前列;70年代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经济发展迅速。(2分)(2)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民族国家诞生后,欧洲国家的冲突,激起了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的衰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经济联系加强需要联合。(6分)(3)特征:由经济联合到经济政治联合。(2分)趋势:经济区域化(或区域集团化)。(2分)(4)从对抗走向联合,开辟了区域和平发展的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促进欧洲文化认同。(3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1)第一问是考查走向联合的经济原因,欧洲主要国家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德国经济位居前列;70年代加入欧共体后英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上的都在进步是走向联合的良好的基础。因为富国之间使更容易合作的。
(2)第二问历史原因不好回答,现实原因是很好回答的。历史原因一定要从从相同的文化传统、民族国家诞生两个角度来去论述渴望统一的历史原因。而现实原因则要从摆脱美国控制和经济发展的确需要联合两个角度去展开论述。此题显然考查的知识点非常全面。
(3)第三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是常考的问题,就是经济上统一----政治上统一,未来会在军事上统一。经济决定政治经济上统一政治上就会统一,经济政治上统一了军事上也会统一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显著特征而已,欧洲的统一过程是任重而道远。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一趋势?欧洲的统一只能反映经济区域化。
(4)第四问 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的启迪要从多极化发展这个角度展开论述,因为欧洲的联合本身就是多极化的产物。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也可以从,合则双赢,斗则两败俱伤的角度来论述,要以合作的态度来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走合作才能双赢的道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三?江户时代(1603—1867年)的日本是以儒学代替以前的佛教作为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汉学是日本西洋学发达的起点。这里所说的“汉学”,包括以儒家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的学问和技术方面的学问两个方面。……中国儒学在日本不像在中国那样拥有社会基础,而且没有同科举结合,所以,它一开始就作为思索的学问而发展,而且平行地存在着几种学说。
——伊田嘉家《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
请回答:
(1)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4分)。
(2)概括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德国的历史背景,说明莱布尼茨为何推崇中国儒学文化(2分)?伏尔泰当时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4)依据材料三,说明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2分)站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21世纪,中外有识之士呼吁要重视儒家文化。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请你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立场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 西汉: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朝:朱熹等吸收佛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2)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文化上: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
(3) 原因:德意志分裂割据,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统一。伏尔泰出发点:反对封建贵族的等级特权,提倡自由平等。
(4)影响:儒学不仅替代佛教成为统治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日本学习西方的立足点。原因:儒家文化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进家庭和睦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持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本题解析:(1)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即西汉和宋明时期的儒学发展。西汉主要是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宋朝朱熹等吸收佛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2) 本题主要考查“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去作答。经济上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政治上主要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文化上主要是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和宋明理学的束缚。
(3) 本题考查莱布尼茨推崇中国儒学文化以及伏尔泰推崇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原因,一定要结合当时德意志和法国的国家现实进行分析。因为当时德意志分裂割据,所以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的统一。伏尔泰之所以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他的主要出发点是反对封建贵族的等级特权,提倡自由平等。
(4)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中国儒学不仅替代佛教成为统治日本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日本学习西方的立足点。站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21世纪,中外有识之士呼吁要重视儒家文化。主要原因是儒家文化对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进家庭和睦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持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从下表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列强放弃对华经济侵略是纺织业发展的有利外部条件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提出促进了纺织业发展
C.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民国初年纺织业部门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12—1922年列强放弃对华经济侵略是不正确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不是“放弃”,而是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A;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1927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开展的,排除B;近代工业发展较快的是轻工业,而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只有D符合图表信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短暂的春天”。该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有
A.纺织业、面粉业等行业发展迅速
B.重工业的发展超过了轻工业
C.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内地工业发展超过了沿海地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短暂的春天”。该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有纺织业、面粉业等行业发展迅速。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与秦汉史学相比,唐代史学的特点是?
① 产生了第一部史论专著?② 出现了典章制度专史?
③ 确立了官修正史制度 ?④ 首创了纪传体通史巨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能力。唐朝刘知几的《史通》是中国第一部史论专著,杜佑的(通典)是第一部典章制度的专史,唐太宗时设国家史馆,由宰相监修历史,确立了官修史书制度,而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在西汉首创,由此分析当选A项。组合选择题答题技巧性较强,通常可以最熟悉或最易把握正误的一项人手,采用选基法,解答时要注意联系比较。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