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 (4分)
材料二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4分)
材料四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5分)
参考答案:(1)主张:易服、剪辫。 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
(2)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 “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3)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
本题解析:第(1)问,阅读材料一获取有效信息,把握材料主旨,从军事、外交、卫生等方面阐述。第(2)问,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服装,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新服饰,由此可知,由传统到现代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山装产生的背景。第(3)问,抓住关键信息: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其认识从批判与继承的原则阐述。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抗战胜利并未给民族工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根本原因在于(?)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改变
B.美国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C.官僚资本垄断经济残酷挤压
D.国民政府反动的政治经济政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本原因要从社会性质上进行分析。中国当时的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中国内始终有封建势力的压迫,外始终有帝国主义的剥削。民族工业不可能得到快速的发展。故选A。BCD三项都不是从社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因而全错误。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但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改变,民族工业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未出现。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我国新时期的对外政策有(?)
①不结盟政策
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一边倒”政策
④对外开放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在海湾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持什么态度?(?)
A.支持伊拉克出兵占领科威特
B.支持美国和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
C.要求交由联合国处理或海湾国家自己处理
D.在海湾危机中持中立态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教材有相关表述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表明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C.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D.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材料中邓小平指出“一个统一的中国” 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A、B、C均不符合史实,故选D。
点评:“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