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北魏初,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据此,北魏政权采取的措施是实行
A.俸禄制
B.均田制
C.三长制
D.租调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商鞅)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以为奴婢)贫怠以绝消耗。”毛泽东的这一评价强调商鞅变法
A.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阻碍了秦国商业的繁荣发展
C.促进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使秦国走上了穷兵黩武道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毛泽东的评价是对商鞅变法的褒扬,强调了商鞅变法增强秦国综合国力,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D项不符合评论者的态度,有贬低的意味;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
A.北方民族融合
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
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的民族融合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同时改革又促使民族融合加剧。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③社会动荡不安?
④拓跋部经济文化发展落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①
②③④都有。因此D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令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方面有何相同之处?原因何在?(4分)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达到? (6分)
(3)概括以上两条材料的结果,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4分)
(4)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哪一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商鞅要采取这一政策?试分析其主要影响?(6分)
参考答案:(1)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因为在战国剧烈兼并的战争环境中,政权与军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4分)
(2)富国强兵。途径:用什伍制连坐法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用大力赏罚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以军功为基础,授爵赐田,削弱旧贵族势力。(6分)
(3)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认识:要发展、强盛,必须进行改革,因循守旧,必然失败。改革必然受到旧传统势力的阻挠,要顶住各种阻挠,把改革进行到底。(4分)
(4)措施:重农抑商。
原因: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保证国家赋税徭役兵役来源;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影响:积极:①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①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导致经济结构单一。(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3)问,认识主要从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结果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得出认识。
第(4)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