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关于上海的交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初,汽车传人上海
B.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出现于上海
C.近代以来的中国首条空中航线是上海一北京航线
D.1872年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在上海成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国内首条空中航线是北京到天津的航线。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姚)崇曰:“垂拱(武则天年号)以来,以峻法绳(纠正)下,臣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师青海(唐朝军队在青海被吐蕃打败),未有牵复之悔(反省补救),臣愿不辛边功,可乎?比来(近.来)壬佞冒顿完成纲(奸佞触犯法纲),皆得以宠自解,臣愿法仟自近,可乎?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宦官)之口,臣愿宦坚不预政,可乎?戚里贡献,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镇、渐亦为之,臣愿租赋外一绝之。
可乎;外戚贵之,史相用事,班序荒杂,臣请戚属不住。台省,可首?先朝亵狎(不尊重)大臣,亏君臣之严,臣愿陛下接之以礼,可乎?燕钦融、韦月将(唐朝官员)以忠被罪,自足净臣泪折,臣愿群臣皆皆逆衅(意指敢触犯皇帝),犯忌讳,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指睿宗)造金仙、玉真二观,费钜百万,臣请绝道佛营造,可乎?汉以禄、莽、阎、梁(汉代专权的外戚)乱天下国家为甚,臣愿推此鉴戒,为万代法,可乎?”帝(唐玄宗)曰:“朕能行之。”
——引自《新唐书·姚崇传》
回答:
(1)将姚祟列举的弊政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2)唐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产生什么影响?
(3)姚崇当时最担忧的问题是什么?从唐玄宗后期的统治看,与上述的哪些问题有密切的联系?
参考答案:
(1)滥施刑法;对吐蕃进行武力讨伐;对触犯法纲的奸佞过分宽宠;宦官参政,贿赂之风日益盛行;外戚受重用,仗势弄权;皇帝对大臣不能以礼相待;进谏忠臣被治罪,敢讲话的官员心寒;武后和唐睿宗建造佛寺道观,耗资巨大。
(2)唐玄宗统治时期,能用姚崇、宋璟为相,采纳正确意见,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姚崇最担心的问题是外戚弄权。告诫唐玄宗永远不要忘记东汉的教训。唐玄宗后期忠奸不明,重用奸臣李林甫为相,宠爱杨贵妃,又重用外戚杨国忠,成为安史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唐玄宗没有听进姚崇的忠告,重蹈了东汉外戚专权的覆辙。
本题解析:本题采用唐朝姚崇的言论作为材料,在题目第一问中就要求将材料条理化,解答这一问要注意迁移语文学私的能力,从句式、标点、主语、谓语方面考虑给材料分层,逐层概括。第二问、第三问需结合教材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题干图示中“田赋、关税、厘金和盐税”表明晚晴税收结构的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是列强侵华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国家财政税收结构的变化,无从反映出税收总量的下降,故B项错误;“田赋”一直存在说明政府没有放弃传统税收模式,故C项错误;图示中无从体现商业税收增长的变动,故D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恶,其善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则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做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整理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对“软实力”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主要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人可以认识它,并用它造福社会。(3分)
主要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2分)
(2)原因: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其内容本身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特殊性(即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薄弱);内涵中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容易被认同。(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3)观点:“软实力”是指除经济军事之外、以传统文化为吸引力的一种文化力量。这 91ExAm.org一力量在当今世界更具有优越性。
原因: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是能提升民族自信心,有利于软实力提升;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用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影响力。
认识:把儒家思想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共4分:观点1原因2认识1)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和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从材料“人性之恶”“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礼义生而制法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中可以概括出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主要观点是“软实力”是指除经济军事之外、以传统文化为吸引力的一种文化力量。这一力量在当今世界更具有优越性。从提升软实力的原因和认识两个方面来概括总结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人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引自《南京条约》
材料二?嗣后陆路前定通商处所、商人数目及所带货物并本银多寡,不必示以限制。海路通商章程,将所带货物,早单备查,抛锚寄碇,一律给价,照定例上纳税课等事,俄国商船均照外国与中华通商总例办理。
—引自中俄《天津条约》
材料三?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一引自《马关条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材料二中,沙俄的侵略要求与英国相比有何发展?
(3)材料三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与前两者相比,它更具危害性,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1)取消政府严格控制的行商制度,自由贸易
(2)由沿海通商口岸通商自由到陆路通商自由。
(3)开设工厂。掠夺中国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本题解析:此题以近代前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主线,组织材料,提出问题。第一二三问都可以通过阅读理解材料得出结论。第四问则要与上面三则材料进行对比得出结论,上面三则材料所涉及的经济侵略大多是“进出口货物”材料四中日本人则可以在通商口岸“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发生了变化,即由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