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A.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B.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C.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晚清时期中国大量留学生出国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民国初期留学热潮目的在于实业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量学生留学苏联,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建设强调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组合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阿诺尔德·汤因比指出:“文明乃是整体,他们的局部彼此相依为命……在这个整体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都保持着一种非常美好的平衡关系。”可以看出阿诺尔德·汤因比认同? (? )
A.国家史观
B.阶级史观
C.英雄史观
D.整体史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文明乃是整体,他们的局部彼此相依为命……”可以看出汤因比上强调的是整体史观,即以全球史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故选D。A项是以国家的角度作为出发点来认识历史;B项是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C项是强调个人,突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此ABC均不符合题意。
点评: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全球化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相互包容学习的。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西藏问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阐述的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后来发展为“一国两制”原则,这一要求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但却在香港问题上首先得到实践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和分析《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相关图表
西北地区 工矿企业
| 工厂数量
| 企业资本
| 企业工人
|
个数
| 占全国比例
| 万元
| 占全国比例
| 人数
| 占全国比例
|
1937年
| 19家
| 0.48﹪
| 305.2
| 0.82﹪
| 5787
| 1.26﹪
|
1942年
| 546家
| 20.56﹪
| 16931
| 8.8﹪
| 33074
| 13.7﹪
|
根据图表信息变化,以下分析不当的是:
A.此种现象的变化直接受到了抗战的影响
B.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失衡有了质的变化
C.抗战时期的西北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D. 西北工业亦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说近代化的工业布局有了质的变化明显错误。故选B。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主要是由于抗战爆发,沿海工业内迁造成的;也体现了西北地区的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这位抗战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因此ACD都是正确的。
点评:为了防止战争的破坏,沿海工业内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北地区的工业的发展,在物质上保障了抗战的胜利。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还有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坚持德育为先,提出加强道德教育,强化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品质。下列历史人物中,特别重视道德修养的是
A.但丁
B.苏格拉底
C.马丁·路德
D.克利斯提尼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其主张有道德即知识的论断,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C是宗教改革的人物 D是雅典的民主政治A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