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3年9月7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图2),这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目前来看还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构想,但这一构想思维开阔,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深远意义,不断引来各方广泛关注和热议。

图1

图2
请你参考与图1相关的历史知识,从不同角度推介“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构想。(要求:结合历史,至少两个角度,表述简洁清晰)
参考答案:(1)政治意义: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体现了西汉王朝“大一统”政治理想,加强了对匈奴等西域少数民族区域的管理与交流;“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中国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增强中外政治互信,提高国家战略安全,扩大中国国际影响。(6分)
(2)经济意义:西汉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以及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区的经济交往,推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开发,并带动了沿线国家城镇的繁荣。“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进一步加快中国西部的开发;有利于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实现互惠互利和共同繁荣;有利于中国产品拓宽国际市场和中国企业“走出去”。(6分)
(3)文化交流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原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以及东西方文化间交流与融合;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有利于沿线地区文化的传承、交流、发展、重塑,并促进旅游事业的大发展。(6分)
说明:答出两个角度即可。
本题解析:这一题要求“参考与图1相关的历史知识”,即是根据古代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知识,来与今天习主席所提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构想进行古今的对比,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异曲同工之处,具有相似的积极意义。所以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等角度去分别思考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和现代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成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即可。根据题目要求只要回答两个方面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汉代丝绸之路;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依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泊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编制
材料二 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南北美洲C。1763年之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人数的4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清朝政府奖励垦荒政策的持续贯彻,取得明显的成效,……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弥补了耕地面积的不足,这主要是乾、嘉、道三朝水稻的双季种植化,以及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结合材料二和有关史实,揭示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相互联系。(9分)
(2)材料一中1650一1850年中国人口的变化有何显著特点?结合材料三分析其成因。(5分)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影响各大洲和中国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2分)
参考答案:(1)趋势:欧洲占比不断扩大;非洲占比不断下降;美洲1750年之前占比减少,之后则不断扩大(3分)
联系: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人口增长。(2分)
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减少。(2分)
欧洲强国的早期殖民扩张,造成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美洲人口下降:1750年后,非洲黑奴和欧洲移民的涌入,促进美洲人口增长。(任答一点,2分)
(2)特点:人口增长迅速,占比不断扩大。(2分)
原因:奖励垦荒政策的实施;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高产作物推广。 (任答三点,3分)
(3)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2分)
本题解析:(1)本小题主要考察阅读分析图表的能力。从“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表中可以看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时间属于新航路开辟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结合欧洲的殖民扩张史实分析得出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相互联系。
(2)从图表不难看出1650一1850年中国人口的变化特点:人口增长迅速,占比不断扩大。原因分析结合材料“清朝政府奖励垦荒政策的持续贯彻”,“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弥补了耕地面积的不足”,“水稻的双季种植化”,“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推广”,简单总结即可。
(3)综合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影响各大洲和中国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有,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大洲联系加强,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使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变化和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关系密切,中国人口变化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交流发展关系密切。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出土省份
| 出土地点
|
陕西
|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
山东
|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
山西
| 平陆枣园
|
续表
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
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的省份,遍及全国南北,可知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表格中的数据不能证明A、B两项;由于只有5个省份,不能说明D项。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宋元时期,在部分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四海龙王(传说其主要职责是在人间司风管雨)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为妈祖(是海洋贸易者、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保守与进取
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10分)
如何理解“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参考答案:
一个国家对世界潮流与国际局势的判断,深刻影响其内政外交乃至命运前途。(2分)
(1)大势: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或答民主化)(1分);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答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化)(1分)(评分说明:如果回答,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或英国等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给1分,单独回答某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不给分。)他们采取进取政策:如殖民扩张(或答拓展世界市场)(2分)而中国却采取相反的保守对策:如明朝采取海禁政策、朝贡贸易;清朝从海禁到闭关锁国、天朝上国(4分)(评分说明:仅回答“重农抑商”只给1分)
评分说明:如果回答重商主义或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给1分,同时回答重商主义、自由贸易给2分。
本题解析: 明清时期世界潮流在政治上表现为政治民主化,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经济上表现为经济工业化,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并向外拓展;第二小问,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不断对外扩张,此时的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考点:中国近代化问题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采用近代化史观的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