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等可以得出,当时中央的财政体制因为时局的动乱而遭破坏,给地方截留赋税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分三权,就是专制。”?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统治阶级总是“先使议会权力臻于完备,为的是能够推翻这个权力。现在,当它已达到这一步时,它就会使行政权力臻于完备,使它(注:指议会的立法权)表现为最纯粹的形式,使它(注:指议会的立法权)孤立,使它(注:指议会的立法权)成为和自己对立的唯一对象,以便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坏力量来反对这个权力。”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
【材料三】? 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2月1日,希特勒宣布解散国会,并决定在3月5日进行大选。大选的结果是共产党仍拥有81个议席。希特勒对此十分不满,在3月23日强行通过了《授权法》,规定授予希特勒政府为期四年的独裁权力,在此期间政府无需国会和参议院的同意就有权颁布法律。此后,德国国会名存实亡,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在德国不复存在。
请回答:
(1)孟德斯鸠所说的“三权”是指哪三权?他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具体包括哪些内容?(3分)
(2)根据材料二马克思的论述,在三权分立不完备的国家中,哪一项权力极有可能凌驾在哪一项权力之上?(2分)
(3)马克思的这篇著作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而写的?请简述这一历史事件是怎样印证马克思的观点的。(5分)
(4)材料三所讲述的历史事件是否证实了马克思的观点?请简单论述。(3分) 
参考答案:(13分)?
?
?
(1)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1分)政府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必须分开;(1分)政府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必须相互制衡。(1分)
(2)行政权极有可能凌驾在立法权之上(2分)?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自称拿破仑三世。(1分)1848年l2月,法国根据新宪法进行总统大选,路易·波拿巴成为法国第一个普选产生的总统,通过合法的方式取得了行政权。(1分)1852年,路易·波拿巴恢复帝制。(1分)其本质是通过行政权来控制立法权,从而走向独裁。(2分)?
?
?
(4)希特勒上台的经历证实了马克思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希特勒首先争取被任命为总理,?取得了行政权。(1分)然后把行政权凌驾于国会之上,强行要求国会通过法律授予他独裁者的权力。(1分)
本题解析:本题从理论和史实两个方面考察了现代国家政治体制的问题。题目从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两种理论关于国家政体的论述,然后用法国和德国的历史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题目设问角度新颖,注重了对学生多方面的考察。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这是《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中的内容,其核心思想是
A.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
B.以欧洲的联合对抗美苏的威胁
C.以经济政治联合代替对抗
D.以欧洲的合作提高国际地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说明欧洲煤钢联营试图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以实现欧洲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答案选A,B D两项材料中并未体现,C现象出现在欧盟建立之后。
点评:在欧洲联合的原因中应该注意相关不同原因的区别: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但欧洲的联合本身即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一个显著标志。同时还应该仔细体会欧洲联合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这里的“各项工作”包含( )
A.进行土地改革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注意关键词: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一路线是在1953年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A项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都发生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C、D两项错误;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属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实施,选B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正确的是

①所示经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彻底结束?②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严重阻碍作用?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①是封建地主经济,应该是在1952年底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而基本上结束,而不是新中国的成立;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所以②是洋务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③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近代化一开始就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倾轧和排挤;④是民族资本主义,它的发展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动摇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根据以上分析答案为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