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巩固(2018年最新版)(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 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明末清初时期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批判继承儒学,儒学重新焕发生机。因此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王夫之认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与此相似的社会历史观是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天地之化日新”是指世间的变化又是每一天在更新,体现了王夫之的古代唯物思想,A项是道家思想,B项孔子的思想,C项是荀子的思想,D项体现了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符合王夫之的思想认识。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日知录》写道:“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由此推论,作者特别关注的是( )。
A.务实学风
B.立国之本
C.传承传统
D.弘扬民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日知录》”“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可知,这是顾炎武主张务实学风,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仪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材料二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三 卢梭提出了“公意”和“众意”两个概念,“公意”是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意见,他说“治理社会就应该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这才符合“国家创制的目的”。 ——《西方民主史》
材料四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摘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
共同主张。(4分)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3)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启蒙运动实质上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
继续弘扬”这句话?(4分)
参考答案:(10分)
(1)共同主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政治方面2分,共4分)
(2)共同之处:都主张国家政权是为民众服务而建立的;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2分)
(3)理解要点:人文主义起源较早且为后世所继承与发展;
17、18世纪发展为理性主义并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教育形式出自
A.孔丘
B.庄周
C.韩非
D.墨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中涉及到当时教育的内容及礼、乐、射、御、书、数等六个方面,体现了孔子主张教育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育观点,所以选A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明治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