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英国《卫报》1979年9月24日文章《建国三十周年,新的长征开始了》中说,“中国一定要在本世纪末成为一个工业和军事大国。但是,首先要解决若干比较紧迫的问题。”影响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是
[? ]
A.人口基数过大?
B.经济模式单一?
C.社会思想保守?
D.阶级斗争尚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 ]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图中“单位C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而使大量的人口从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迁到河南一带。
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南洋(东南亚)一带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去到南洋,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积极投入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华侨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由于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国共内战,许多人为逃避战乱,背井离乡,出现了“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等习惯性人口迁移特点。从19世纪初到1949年的五十年间,由关内迁到东北的人口就有3000万左右。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农转非”,务工经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
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特别大。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能直接获得货币收入。目前城市虽然下岗职工多,但他们对从事清洁、泥瓦、家具营建、装卸搬运等脏、累、差的非技术性职业不屑一顾,这就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腾出了就业空间。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势必引起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对我国的户籍制度变迁提出了挑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启明《人口迁移的空间过程及其迁移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农村人口大量迁居城市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述。(7分)
参考答案:
(1)统治者的政策导向;经济谋生的需要;因战乱而被迫逃难。(3分)
(2)评述:在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城市经济活跃的背景下,农村人口迁居城市在给城市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村劳动力的急剧减少不利于农业的长足发展;城市人口的膨胀也产生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些严重社会问题。(7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从材料“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南洋(东南亚)一带谋生”“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国共内战,许多人为逃避战乱”中可以得出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特别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势必引起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对我国的户籍制度变迁提出了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 ?①经营管理体制?②产品分配权利?③土地所有制形式?④生产经营的权利?
[?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