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李老师研究社会主义建设文献,看到这样两篇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文章最可能发表于
A.1978年
B.1985年
C.1992年
D.2001年
2、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 )
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②对工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③实施对外开放政策?④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选择题 下表为“文革”期间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
A.“文革”时期工农业产值时落时起
B.“文革”对工农业生产的冲击是有限的
C.九一三事件后,经济迅速回升
D.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时经济迅速回升
4、判断题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5、判断题 开展对外交往促进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回答以下问题。?
清末民初中外进出口贸易入超比率示意图

(1)依据材料分析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变化的情况。说明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0年4月中苏两国贸易协定和苏联向中国贷款的协定签订后,当年两国间的贸易额在中国内地对外贸易的比重,由1949年的第三上升为第一。到1952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到中国内地对外贸易总额的81. 26%。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3)阅读地图,说明经济特区分布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首先在这一地区设立经济特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