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维新派的威望也因而降低,支持变法的社会力量因而涣散。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材料三(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易服”主张的最终结果。(2分)
(3)指出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5分)
2、判断题 上海纺织女工杨燕秀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庭的开支情况,事无巨细,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豆腐账”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其史料价值主要在于它反映了
A.计划经济时期国民消费水平
B.上海地区市民收入状况
C.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
D.我国妇女勤俭持家美德
3、判断题 右图《荒山欠我万担粮》反映了建国后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状况。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它记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历史
B.该生产方式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C.该图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D.它客观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
4、判断题 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
?
| 1965年 学校数
| 比旧中 国最多时 增长
| 1965年在校学生
| 比旧中 国最多 时增长
|
高等 学校
| 434所
| 1.1倍
| 67.4万人
| 3.3倍
|
中等 学校
| 80 993所
| 14.1倍
| 1 432万人
| 6.9倍
|
小学
| 1 681 000 所
| 4.9倍
| 11 626.9 万人
| 3.9倍
|
A.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
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5、判断题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有(?)
①实施“教育大革命”?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恢复高考制度?④颁布义务教育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