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2分)原因何在?(3分)?
(2)从材料可知,在这一趋势下,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4分)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5分)
参考答案:
⑴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有分裂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5分)
⑵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分)
⑶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都属于文化专制主义。但二者的实践效果和影响有很大不同:秦朝“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作用;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广了儒学,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还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积极作用大于消极影响。(5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二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的趋势。思想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原因可以从国家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等方面分析。
(2)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社会变革发表自己的看法,抨击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价,但要明确哪一方面的作用占主导地位。秦朝“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作用;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广了儒学,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还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积极作用大于消极影响。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比较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解答此题。秦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刚刚建立,一些儒生攻击郡县制度,儒家思想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武帝时,一度泛起的分封势力被铲除,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其根本着眼点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韩非子认为:“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厅,而政不免于乱。”下面主张不属于法家思想的是
A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B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C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在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史上,政治文明的演进变迁可谓流光溢彩分外璀璨。但由于世界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传统等心素差异,使得这一演进过程呈现出复杂多样性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过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这种机制用通俗的话采讲就是治国之道。
──《美国文化与社会》
(2)材料二所述“机制”确立的标志及其思想核心是什么?在处理中央集权问题上有何突出特点?
材料三? l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邓小平说:“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等等。我们并不反时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中国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文选》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1l年的中国并不只是美国政体的简单仿制。如何理解材料中“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看待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
参考答案:
(1)秦汉:建立并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皇帝制、公卿制、郡县制、监察制、察举制等)。
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宋朝:宋初统治者弱化相权;学术中缺乏人才。
(2)标志:178年宪法的制定;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或三权分立:加强中央集权与实行地方自治相结合。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民族资产阶级未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4)世界是多元的、各国应尊重被此间的政治选择;应立足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机械照搬别国模式。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政治制度的变化。第(1)小题,第一问将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的具体概念写出即可。第二问,依据材料一进行概括即可。第(2)小题,要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回答。第(3)小题,第一问要回答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政体与美国的不同之处,第二问要明白这一代人是指资产阶级革命派,然后从这一角度去分析。第(4)小题,主要从新生历史适应历史发展等角度进行评价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形态③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
C.经济形态②③④⑤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经济形态⑤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①②③④⑤具体是什么经济形态,依据产生发展演变的情况及所学史实可以判断出①是小农经济,②洋务经济,③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⑤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由此分析可知D表述有误,不合史实。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99年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期间,世贸组织的反对者进行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参加者多是中下层劳动人民,主要是因为( ? )
A.经济全球化没有给西方国家带来什么实惠
B.经济全球化使西方的中下阶层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C.经济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D.经济全球化导致西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