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日本改变二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扶植日本
B.欧洲崛起对日本的影响
C.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根据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这一原则可知影响日本在二战之后改变外交策略的是其经济实力的变化,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由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分权制衡的观点,这是孟德斯鸠的主张。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四川的一首歌谣写道:“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这首歌谣应该产生于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是“浮夸风”的写照。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西汉初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B.儒家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宣扬无为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国商人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和经济条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验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因此,是不断地在应对矛盾和困境中试验,而不是根据先验的理性的蓝图设计,构成了支配人门作出现代化选择的基础。?
——《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规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中国近代史》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何种趋势?
(2)根据材料二,谈谈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以怎样的方式来追求现代化的?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
(4)概括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以上深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参考答案:(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曾国藩、李鸿章等发动了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了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陈独秀、李大钊等倡导了新文化运动。
(3)更新服饰;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生活时尚。
(4)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运动及政府的推动。
影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深刻变化,考查学生基本的审题、解读材料和调动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第(1)、(3)问主要依托材料和相关教材主干知识加以精炼;第(2)问主要锁定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主要派别及其重大贡献;第(4)问需要综合分析这一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历史地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