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最后的决裂”责任在中共
B.1922年中共已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C.中共应该主动与国民党决裂
D.“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作者认为中共如果不和国民党合作,干的会很糟,国共合作后,如果中共早有合作破裂的准备,会干的更好,故B的说法最符合题意;A.“最后的决裂”责任在中共,从材料中看不出来;B.1922年中共已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从材料中看不出来;C.中共应该主动与国民党决裂说法不符合作者意图,作者意思是做好准备,而非主动决裂。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国民大革命
点评:国民大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本阶段需要把握以下知识点①本阶段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②本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列强和北洋军阀的矛盾;③打倒列强除军阀是革命的主要任务;④革命的领导组织是革命统一战线;⑤革命的主力是国共两党代表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⑥革命的高潮是北伐战争,革命的成果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发生分裂,大革命失败。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
A.中共一大召开
B.中共二大的召开
C.中共三大的召开
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D.黄埔军校的创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史实的准确理解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发展了三民主义,加入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新发展,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一致,所以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因此B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北伐战争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是为了
A.创建黄埔军校
B.解决西安事变
C.争取国内和平
D.宣传抗日主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ABD均和提干“重庆谈判”无关,所以选C。此类题要抓住提干的关键词“重庆谈判”,再对选项进行分析排除可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主要取决于
A.革命任务
B.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
C.群众基础
D.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在农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中国还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在农村便于发动农民,实现工农联盟。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