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孟子曾用“金声玉振”来形容孔子的思想:“金声(奏乐开始)也者,始条理也;玉振(奏乐结束)之也者,终条理也。”主要指孔子思想(?)
A.集先贤古圣之大成
B.以“乐”为核心
C.能陶冶人的性情
D.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孟子·万章下》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古代奏乐,用敲击比较雄浑的金属乐器(主要是钟)开始乐章,而用比较悠远的石质乐器(主要是磬)来结束乐章,乐章各小节也是“金以发声,玉以收韵”。?在孟子看来,孔子之所以是“集大成者”,是因为他能够“金声玉振”,也就是能够善始善终。不管哪一个时代,“始条理”的聪明者都不缺乏,很多人都会信誓旦旦地“开始”或“开创”某一件事情,然而,大多数的人都是半途而废,最多也是小有成就,只有“集大成”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圣人”。因此选A。
点评:高考是多种能力的考查,为了体现出区分度,命题者也可谓“煞费苦心”。增加一些文言材料到选择题一方面增加了试题难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试题内容给考生设了一个“障眼法”。换句话说,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式上看是在考查学生文言理解能力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实际上考的就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即使文言内容看不懂,只要基础知识牢固,题目照样可以轻松解决。不过,这些材料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起到解题辅助作用,让考生更顺利的解题。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材料二?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使他们能受到人们的尊敬的人,他就教导他们说道:“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好歹,单凭财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企望的并能作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只有呆子才会认为,尽管自己一无所知,但由于有财富就会被认为是个有才德的人,或者尽管没有才德,却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三?朱子曰: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被夹杂者。朱子曰:……富贵,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况不可必得乎?若义理求则得之,能不丧其所有,可以为圣为贤,利害甚明。人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
材料四?钦佩或近于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至少是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虽然为建立和维持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所必须,但同时也是我们道德情操败坏的一个重要而又最普遍的原因。……受到人们的尊敬和钦佩……一条是学习知识和培养美德;另一条是取得财富和地位。我们的好胜心会表现为两种不同品质:一种是目空一切的野心和毫无掩饰的贪婪;一种是谦逊有理和公正正直。……前者促使每一只飘忽不定的眼睛去注意它;后者除了非常认真仔细观察者外,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大部分人都是财富和显贵的钦佩者和崇拜者……
——英国?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⑴概述材料一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5分)
⑵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的哪一思想?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社会因素。(6分)
⑶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变化?概述材料三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⑷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并谈谈你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⑴概述材料一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5分)
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合乎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1点2分,3点5分)
⑵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的哪一思想?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社会因素。(6分)
思想:知识即美德(或强调教育对成就人的道德的重要性)(2分)
因素:伴随生产力的发展,新兴阶层(地主、工商业奴隶主)财富增长,社会地位提高;
文化教育的发展,文人(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活跃(3取2,4分)
⑶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变化?概述材料三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变化:由肯定人性及合理的财富追求(2分),到否定人性,否认财富的作用,追求纯粹的义理道德(2分)
影响:重视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分);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产生了消极影响。(2分)
⑷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并谈谈你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认识。(6分)
现象:人们对财富和地位的崇拜超过对知识和美德的崇拜(拜金主义盛行),造成社会道德败坏。(2分)
根源:工业革命使贫富分化加剧,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增强,社会政治地位提高。(2分)
认识:财富与道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体现;抛弃道德片面追求财富,或压抑人性片面追求道德都是不可取的。(2取1,言之成理,2分)
本题解析:⑴解答这一问关键是读懂材料,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可得出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大意是要以合乎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等,依次类推进行解答。⑵分析材料二,从“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好歹,单凭财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企望的并能作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可知他认为学习知识很重要,财富不等于美德。第二小问要求学生分析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一般要从社会经济、文化氛围等方面考虑。⑶分析材料三,“富贵,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可知作者把富贵看的很轻,和材料一对追求富贵的认可不同。材料三要求人摆脱私欲,实际是强调社会责任。其影响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考虑。⑷从“大部分人都是财富和显贵的钦佩者和崇拜者……”可知社会出现了拜金主义等,其社会根源应从经济领域的变化方面组织答案,如: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增强,地位提高等,第三小问主要从道德与财富之间的关系角度回答,应做到观点正确。
点评:此题以孔子、苏格拉底、朱熹、亚当斯等对财富与道德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为中心内容组织试题,考查了他们思想的不同点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最终归结为对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如何认识财富与道德。主要考查了学生由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其价值观。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右图是唐朝至清朝科举考试中“状元”人数(不完全统计)在各省(今天的行政区划)分布情况。这一资料不能说明

A.文化重心不断南移
B.经济重心南移是文化重心南移的根本原因
C.北方经济文化走向没落
D.经济发展必然带来文化教育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读材料可看出在唐宋时“状元”人数最多的省份是河南河北山东,明清时“状元”人数最多的省份则是江浙了,说明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不能据此说明北方经济文化走向没落。正确答案为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09年广东历史)(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参考答案: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国古代“正史”指官修的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
体史书,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确定24部正统的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即“二十四史”。下列属于正史范畴的历史典籍是(?)
A.《春秋》
B.《汉书》
C.《资治通鉴》
D.《三国志通俗演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