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孟子曾用“金声玉振”来形容孔子的思想:“金声(奏乐开始)也者,始条理也;玉振(奏乐结束)之也者,终条理也。”主要指孔子思想(?)
A.集先贤古圣之大成
B.以“乐”为核心
C.能陶冶人的性情
D.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材料二?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使他们能受到人们的尊敬的人,他就教导他们说道:“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好歹,单凭财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企望的并能作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只有呆子才会认为,尽管自己一无所知,但由于有财富就会被认为是个有才德的人,或者尽管没有才德,却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三?朱子曰: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被夹杂者。朱子曰:……富贵,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况不可必得乎?若义理求则得之,能不丧其所有,可以为圣为贤,利害甚明。人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
材料四?钦佩或近于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至少是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虽然为建立和维持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所必须,但同时也是我们道德情操败坏的一个重要而又最普遍的原因。……受到人们的尊敬和钦佩……一条是学习知识和培养美德;另一条是取得财富和地位。我们的好胜心会表现为两种不同品质:一种是目空一切的野心和毫无掩饰的贪婪;一种是谦逊有理和公正正直。……前者促使每一只飘忽不定的眼睛去注意它;后者除了非常认真仔细观察者外,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大部分人都是财富和显贵的钦佩者和崇拜者……
——英国?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⑴概述材料一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5分)
⑵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的哪一思想?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社会因素。(6分)
⑶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变化?概述材料三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⑷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并谈谈你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认识。(6分)
3、判断题 右图是唐朝至清朝科举考试中“状元”人数(不完全统计)在各省(今天的行政区划)分布情况。这一资料不能说明

A.文化重心不断南移
B.经济重心南移是文化重心南移的根本原因
C.北方经济文化走向没落
D.经济发展必然带来文化教育发展
4、判断题 (09年广东历史)(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5、判断题 中国古代“正史”指官修的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
体史书,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确定24部正统的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即“二十四史”。下列属于正史范畴的历史典籍是(?)
A.《春秋》
B.《汉书》
C.《资治通鉴》
D.《三国志通俗演义》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