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巩固(2018年最新版)(六)
2018-10-14 04:50:21
【 大 中 小】
|
1、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3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问题二 中央与地方 自周代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3)按示例完成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填写。(3分)
 (4)从上述材料中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2分)
参考答案: (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分权)。 (3)分封制或封邦建国制;郡县制;行省制。 (4)总体上呈现中央集权的趋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郡县制与分封制在历史上交替出现,说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问题一 :皇权与相权”,可知,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矛盾之一,即皇权与相权。在这一进程中,其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结合图表,可以这样组织答案:?汉代:内朝或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明朝:内阁制度或内阁;④清朝:军机处。 (2)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问题一:皇权与相权”图表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程中,在处理皇权与相权一事上,尽管其总趋势是一样的,即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但皇帝具体集权的方式又不太一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分权)。 (3)本问考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矛盾之一,即中央与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一进程中,体现的总趋势就是:中央不断集权,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结合图表,可以这样组织答案:?周朝:分封制或封邦建国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④元朝:行省制。 (4)从第三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矛盾之一,即中央与地方。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进程中:?体现的总趋势是,中央不断集权,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郡县制与分封制在历史上交替出现,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处理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从政治体制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制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取士的发展完善 B.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 C.义理之学思想的浸染 D.官僚体制的日益完备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发展。根据材料“皇权—士大夫”体制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了科举制的推动。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习近平主席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说明中指出:我曾经引用过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他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汲取古今中外法制建设史上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麇卵谷,毋毒鱼鳖,置井罔,到七月而纵之……府^91考试网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法。 ——摘自《云梦秦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律中有哪些值得今天借鉴与提倡的内容。(4分) 材料二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摘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它对后世的重要影响。(6分) 材料三 “七五宪法”修改的指导思想是“继续开展阶级斗争”,并规定不再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职位。这部宪法不仅缩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范围,而且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 针对“七五宪法”的严重缺陷,1982年宪法进行了具体修正,规定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对国家机构的设置、管理体制等规定做出重大调整。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这也是1982年宪法颁布的日子。 ——摘自《百度百科》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宪法的修订有何意义?(6分)
参考答案:(1)保护生态资源;惩治官员腐败。(4分) (2)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2分)其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永恒的价值。(2分)疑罪从无的原则体现了对公民人权的保障和尊重。(2分) (3)反映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2分)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全面改革和政治民主化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基本原则。(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是引自《秦律》中的一段话,对学生来说,翻译古文成为解决本题的关键。题干的意思是《秦律》规定在春二月时不允许伐木;不到下月,不可以捕鱼。如果违反规定,或包庇他人则会受到处罚。这就反映出《秦律》中保护生态环境和惩治腐败官员的一个特点。 (2)本题主要考察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集大成的一本书,其中对罗马一些具体法律规定都有详细的介绍。这对后世的立法工作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尤其是对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的宪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3)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以后,民主法制建设重新回到正轨。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众多法律建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体现了国家的社会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对各项法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律》;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意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82年宪法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每天要处理200多件奏章,400多件政事。导致朱元璋如此勤政的主要原因是 ( ) A.朱元璋过人的智力与精力 B.丞相职位被废除 C.明代社会矛盾尖锐,事务繁杂 D.明代官员的业务能力低下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政务繁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及丞相,使君主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出现了皇帝政务繁忙的现象,故答案选择B项。材料没有反映朱元璋过人的智力与精力,故A项不正确;C、D项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设立。
点评:关于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命题的角度有:(1)根据宰相制度废除的过程,认识其意义,或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2)依据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分析皇权与朴树的矛盾。同时,解答材料选择题一定要紧扣材料,即使某些选项的叙述是正确的,但如果它与题干材料无关的话,也不应选。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C.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
D.罗马法稳定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话,他的意思是地方习惯统一服从中央帝国法律,分析各个选项,题干没有体现“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和“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这两项本身也不符合所学史实。A、C错。题干有关于法官依法判决的内容,但没有提到他们“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排除B。此法使地方习惯统一服从中央帝国法律,稳定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答案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要正确理解题意,排除与题干不相干的选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