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内容符合右图所反映的形势特点的是(?)
A.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抓革命,促生产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图片主要反映了要进行革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
行。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现代世界史》曾对中国作出了如下的描述。书中描述的情形出现时,我国正经历着

A.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B.“二五”计划建设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的大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学着炼钢”,可知是指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前者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后者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是在1956年,“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改革开放是1978年开始,ACD时间不符;“二五”计划是1958——1962年,时间相符,因此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世界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实力的衰落
B.西欧走上了联合发展的道路
C.中国的崛起
D.世界经济的多极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世界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故答案选择D项。
点评: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是二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主要趋势,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关于美苏争霸期间的多极化趋势,高考主要考查其表现,主要包括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等。(2)苏联解体后的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高考试题一方面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另一方面重视考查在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背景下,世界局势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基础是世界经济的多极化,世界主要政治力量无不建立在强大的综合国力基础之上,高考试题重视对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经济发展状况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
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
D.缓和与美国的敌对情绪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故本题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据《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下列和材料中反映的思想不一致的是(?)
A.“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
D.“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不要采用竭泽而渔的政策,要给生物以修养的时间,维护生态的平衡。B项体现的是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与材料意思相反。故选B。ACD三项都体现了维护自然的思想。
点评:战国百家思想当中道家学派就比较重视自然环境,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意思是人不要干预自然,人对自然界的活动都是对自然界的破坏。这种思想具有消极性,但是保护环境的意识非常明显。儒家思想中的荀子比较重视人的能动作用,主张利用规律改造自然。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