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造成“没有前途”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
B.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C.受到北洋军阀的压制
D.受社会形态严重制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它很难走上独立发展民族工业的道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0分)【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却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腐,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剖,然声教所暨,皆逮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5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其民族政策的进步性。(3分)
(3)综上材料,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帝王?(2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坚持民族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4分)
评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1分)
(2)政策:乱则声讨,治则抚绥。(1分)进步性: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分)
(3) 标准:是否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否推动中国社会进步;(2分)
本题解析:第(1)小题:材料一中的“朕独爱之如一”表面唐太宗的民族平等观念;材料二中的“平突厥……”说明对待少数民族地区的方式是先用武力平定,然后再通过册封的方式加以重用,采用怀柔方式管理。在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
第(2)小题: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从材料中可以看粗“乱则声讨,治则抚绥”,而且“朕意不以生事为贵”表面康熙帝以和为主。这种民族政策的进步性显然应当是为国家繁荣昌盛奠定基础,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3)小题:该题看上去属于开放型试题,但是学生作答时一定要注意“综上材料”,不要脱离材料去胡乱地罗列评价标准。材料中涉及的两位帝王都很好地处理了民族关系,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所以这才是出题者所要得到的核心标准。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知识经济的最大受益国是(? )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英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知识经济首先兴起于美国,知识经济的优点首先在美国表现出来,因而美国是最大受益国。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与中国传统的居民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的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
A.租界地区
B.开放的通商口岸
C.北京
D.东南沿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等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
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2)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特务统治等;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