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例关于宋朝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三衙互不统属,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
B.枢密院分割丞相的财权
C.枢密院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
D.“强枝弱干”、“守外虚内”的部兵原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实行的必然是“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可排除D,另外“二府”中的枢密院分割的是军权而非财权,分割财权的是“三司”即度支、盐铁、户部,另外,枢密院有调兵权无统兵权,“三衙”则有统兵权无调兵权,故最后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对唐羁縻府州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②不用向朝廷上报户口,交纳户税
③有利于唐朝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④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史实可知唐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羁縻府州政策,依靠少数民族实行自治有利于唐朝加强对民族地区的间接统治,③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①②④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唐代的民族政策
点评:唐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它以清明的政治,开放的文化和开明的民族政策为其时代特征的显著标志,再加上较之前代更为繁荣的经济使唐文化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而本题所考察的民族政策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古代中枢权力机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为分割宰相兵权而设立的机构是
A.枢密院
B.中书省
C.三司
D.内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宋太祖“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采取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哪一社会问题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政
C.朋党之争
D.农民起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唐朝中后期出现的藩镇割据局面是唐代乃至五代十国政权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地方割据势力不但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而且长期的割据战乱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也产生重大破坏。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豪门世族中尚处幼年的儿童已垄断官位,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本题选C项。
点评: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夏商周: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注重门第,不重才能。
3.科举制的发展。
(1)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发展壮大,世家大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推行下去。
(2)发展演变: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明清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办法。1905年,清政府被迫废除科举制。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