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6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共生共融的演进史,是不同文明不断碰撞相互吸纳的历史。“中国与世界”是值得历史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的文明,在16世纪中叶以后就再也不能避免地要发生正面交锋了。在最初的交往之后,一方面中国士大夫中,出现了像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等愿意接受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人;欧洲天主教内部,也出现了以利玛窦、艾儒略等人为代表的同情、容纳和支持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主张……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
材料二?清政府长期以来把外国视为“蛮夷之邦”“藩属之邦”,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时的中外交往是宗主国与“藩属之邦”之间的交往,兼管外事的中央机构——礼部和理藩院是管理“藩属之邦”的机构。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理解了西方的国家和主权概念;认识到欧洲列强实际上构成了世界的政治中心,于列强并峙之中,中国不但不足以称“万邦宗主”,平起平坐也难以达到。有识之士开始用新名词代替“夷”字,对于西方国家或称“外国”,或称“西洋”。外交文书中也以“大清国”和“大英国”“大法国”等对应。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历经曲折,但我国的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和深入,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果。

上表中A、B、C表示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发展关系的几个重要阶段。(例如,C时段表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二战以后的世界经济体系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⑴依据材料一,指出在明末清初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文明是怎样进行交流的?(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从清朝前期到晚清时期,中国人世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3)回答在A、B两个时段,中国与相应国家发展关系的政策及其意义。(7分)
(4)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中的①是 。说明该组织的作用。(3分)
2、判断题 二战中,40%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仍用英镑结算,英镑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种国际储备货币。英国不满美国的方案,英国财政部顾问、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联盟采取透支的方式提供信贷……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凯恩斯计划的目?
A.与美国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
B.依靠自身经济优势争夺世界霸权
C.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
D.建立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3、判断题 下图标志所代表的国际机构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新体系
B.推动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保证汇率稳定,加强国际货币合作
D.消除关税壁垒,以促进贸易自由化
4、选择题 下列关于美国新经济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②包含了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技术创新等
③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④新经济依然会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规律的制约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判断题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主要原因是
A.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
B.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
C.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世界市场?
D.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经济不景气?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