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8年最新版)(六)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是在原始社会后期,B在夏朝已经出现,C在秦朝正式确立,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因此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西汉时期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是 ( )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汉承秦制”,汉初,沿有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度,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故答案选择A。明太祖废除丞相,故排除B项;三国时,魏文帝设立中书省,故排除C项;隋文帝时下令全国用考试选官,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故排除D项。
考点: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依据选择题题干的时间限定词。判断西汉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另外,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也可以放在从汉至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一个进程来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 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士与洛恩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符登堡、巴登、黑森……律贝克、不来梅和汉堡。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 皇帝……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摘编自《l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二 1905年、1907年清政府两次派出以政府高级官员为首的政治考察团赴欧美和日本等西方国家进行考察,它拉开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序幕。在考察中,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仔细。……最终,在立宪问题上,清廷采取了师仿德日的政体模式。
——摘编自柴松霞《清末五大臣对德国宪政的考察》
材料三 清末新政时期,中国“依法治国”的首倡者、近代法律学先驱沈家本参照西方各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等根本性大法,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已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改良监狱等也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
清末新政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律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趾高气昂的中华法系第一次低下头来学习各国法律优长,为此后中国法律走向规定了大致不变的路线图。
——摘编自马勇《晚清二十年》
据材料一,概括宪法所赋予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宪法的影响。(10分)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的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的原因。结合材料三概括清末法律改革的特点,并谈谈你的认识。(10分)
参考答案:
(1)权力:经议会同意对外宣战的权力;召开议会及休会的权力;建议并公布法律及监督法律执行的权力。(4分,任意两点即可)
影响:维护了德意志的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6分,任意三点即可)
(2)原因: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丰革命对清朝统治的威胁;德国的君丰立宪政体对清政府的启示。(4分,若学生答到“应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亦可给1分)
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和体系化方向;制定了根本性大法,为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内容;学习各国法律优长,西方法律制度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4分)
认识:清末法律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尽管德国通过《l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即君主立宪制,但德国所确立的这种君主立宪制政体与英国相比,专制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依然比较浓厚,皇帝的权力是相当大的。结合材料,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体现在:经议会同意对外宣战的权力;召开议会及休会的权力;建议并公布法律及监督法律执行的权力。即便如此,这部宪法对德国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有着重要的影响,即维护了德意志的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开始了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方式,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等),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重;更随着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开展的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再加上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八国联军侵华等,清政府正所谓“四面楚歌”。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被迫在统治方式上做一些尝试和改变,借鉴了德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即清末新政。结合材料三,得出清末法律改革呈现的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和体系化方向;制定了根本性大法,为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内容;学习各国法律优长,西方法律制度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从清末新政关于法律改革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诚然,清政府的主观目的当然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不可避免地,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进程,从而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因此,不能够简单地把“清末新政”说成是一种骗局,有其合理之处,应该正确、客观的予以评价。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清末新政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
A.改国王为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
C.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该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综观四个选项,A只不过是国家首脑名称的改变,不是其本质特征;B、C两项在中央建立官制、在地方设立郡县制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实现皇帝对全国的有效统治;从专制主义方面来看,皇帝是全国最大的专制独裁者,皇权具有不让渡性、独断性和随意性,从中央集权来看,地方要绝对服从中央的领导,而中央最大的首脑就是皇帝,两者都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学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2分)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帮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1分)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2分)
材料四 “辉煌属于希腊”,古雅典为近代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试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
全世界都说,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却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3分)
材料五 新中国60多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4)改革开放后30年我国实现的“民主增量”主要有哪些?(3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1分)
参考答案:
(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转变;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2分)主要表现: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对外方面: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2分)
(2)通过光荣革命而建立的(权利法案)(1分)
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
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2分)
(3)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联邦制民主共和国,突破小国寡民的限制。(3分)
实行代议制民主突破直接民主的限制。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来维护和保障民主。
(4)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健全法制,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3分)人类社会的民主政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民主政治的实施由于国情不同呈现不同的特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认识与理解。解题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变化”:政治结构与选官制度,联系这一时期的相关内容归纳总结即可。如秦汉是三公九卿制,隋唐宋是三省六部制;经济结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回答后一问要注意结合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及政治制度。
儒学社会功能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可知,儒学的伦理纲常有助于维系封建统治,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及特点的认识与理解。结合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及其内容、经济发展程度并结合材料“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帮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归纳总结。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内容的认识与理解。联系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在该宪法的指引下所确立的政体及特点分析归纳。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成就及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认识。回答民主增量时要结合建国后及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对于“认识”,属于开放式问题,只要自圆其说即可,不过要注意从国情、时代特点等角度归纳总结。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官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表现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