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8年最新版)(五)
2、选择题 西汉时期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是 ( ) |
3、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 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士与洛恩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符登堡、巴登、黑森……律贝克、不来梅和汉堡。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 皇帝……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摘编自《l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二 1905年、1907年清政府两次派出以政府高级官员为首的政治考察团赴欧美和日本等西方国家进行考察,它拉开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序幕。在考察中,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仔细。……最终,在立宪问题上,清廷采取了师仿德日的政体模式。
——摘编自柴松霞《清末五大臣对德国宪政的考察》
材料三 清末新政时期,中国“依法治国”的首倡者、近代法律学先驱沈家本参照西方各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等根本性大法,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已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改良监狱等也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
清末新政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律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趾高气昂的中华法系第一次低下头来学习各国法律优长,为此后中国法律走向规定了大致不变的路线图。
——摘编自马勇《晚清二十年》
据材料一,概括宪法所赋予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宪法的影响。(10分)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的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的原因。结合材料三概括清末法律改革的特点,并谈谈你的认识。(10分)
4、选择题 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
A.改国王为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
C.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学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2分)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帮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1分)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2分)
材料四 “辉煌属于希腊”,古雅典为近代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试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
全世界都说,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却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3分)
材料五 新中国60多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4)改革开放后30年我国实现的“民主增量”主要有哪些?(3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1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