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5分)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类别
| 关键词
| 出现频次
| 所占比例
|
社会伦理观念
| 仁、礼、信
| 8234次
| 36.2%
|
法观念
| 法、刑
| 4648次
| 20.5%
|
财富观念
| 利、财、富
| 5395次
| 23.8%
|
公平公正观念
| 均、平
| 4427次
| 19.5%
|
——摘自李振宏《两汉社会观念研究——一种基于数据统计的考查》
(1)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两汉时期上述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材料二?魏源在《海国图志》的附录中强调“中国生齿之繁,无国可比,固为东方人主”……1865年清政府总理衙门编纂《万国公法》,给中国带来了国际秩序的崭新图景和国际交往基本原则,所展示的“世界秩序观”,将中国放在了与世界诸国平等的位置上。甲午战后,在进化论观念的影响下,维新人士指出“强者为刀俎,弱者为鱼肉”,于是,自由、平等、立宪等一切西方有价值的东西统统成为他们拿来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而这种民族意识的萌生正与世界意识的增进密不可分。
——贾小叶《19世纪中后期国人理势观念的变迁与世界意识的增强》
(2)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对“世界意识”的认识历程。(3分)结合史实论述这一认识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带来哪些重大影响?(4分)
材料三?下表体现了建国后的户口制度变化
时间
| 户口制度具体规定
|
1958年
| 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或学校的录用证明
|
? 1984年
| 国务院出台《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户口。
|
1990年
| “农转非”政策放开,全国出现了大量集中性办理城镇户口的现象。
|
(3)据表格概括建 国后户口制度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1)主要因素:汉代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或国力的强盛);社会贫富分化。(8分)
(2)19世纪中期:以中国中心观为主;19世纪60年代:逐渐放弃天朝观念,主张与世界各国平等往来;19落纪末20世纪初:认识到世界意识中的“弱肉强食”,借助西方先进思想增强国力。(3分)
影响:维新派倡导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推动了戊戌变法,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4分)
(3)趋势:由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到逐渐放宽。(2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兴起;城镇化进程加快;政府政策的引导(或市场经济繁荣;经济发展模式变化;城市就业容纳能力增强)(8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影响观念的因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三个方面来考虑。思想上,汉代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经济上,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或国力的强盛);社会贫富分化。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魏源在《海国图志》的附录中强调“中国生齿之繁,无国可比,固为东方人主”“1865年清政府总理衙门编纂《万国公法》”“甲午战后,在进化论观念的影响下,维新人士指出“强者为刀俎,弱者为鱼肉””中可以概括近代中国对“世界意识”的认识历程。第二小问要注意时间限定。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1958年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或学校的录用证明”“1984年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户口”“1990年“农转非”政策放开”中可以得出建国后户口制度逐渐放松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一变化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交流
B.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
C.便利了列强侵略势力的扩展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便利了列强对我国的侵略,而不是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故D项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5分)【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蔡元培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光绪十八年赴殿试,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三十三年赴德意志帝国留学。
民国元年(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被迫辞职后,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民国十六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其72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吕雅范《一代宗师——蔡元培》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蔡元培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8分)
(2)根据材料,概述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重大贡献。(7分)
参考答案:(1)少年时博览群书并中进士,国学功底深厚。接触西学,同情维新。提倡新学,先后组织、管理和领导新式教育机构。先后赴欧洲留学、考察教育和讲学。(8分。意思接近即可赋分)
(2)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教育论著丰富。(7分。答出其中三点即给满分)
本题解析:(1)根据“蔡元培少年时……得以博览群书”、“甲午战……同情维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总理”、“三十三年赴德意志帝国留学”和“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等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2)根据材料中的“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民主教育体制”、“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治校”和“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以下是1920年至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增长及比重变法的数据。这种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B.国民政府的推动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二战后至80年代后期,欧洲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割据”状态,没有形成全欧洲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原因是?
[? ]
A、欧共体集团具有排外性的特点
B、“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对峙的影响
C、欧美各国之间经济竞争加剧的影响
D、欧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